國內估計有四百三十萬名高血壓患者,不過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的「台灣地區三高」之追蹤調查研究,國人對高血壓的自知率僅六成,服藥率約五成,達到目標的控制率更低,僅有三成。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表示,數據反映:有四成的高血壓患者不自知已經罹病,長期處於血壓偏高又未接受治療,當血流的壓力高於血管所能承受的壓力時,一種情形是高壓導致血管壁受損,表面脫落的碎屑阻塞血管;另一種是高壓直接造成血管破裂而溢血。
不論哪一種狀況產生,均會在腦、眼、心、腎等器官引起併發症,除了損害器官功能,更可能危及性命。
高血壓患者不一定有明顯症狀,但即使還不是高血壓患者,透過定期測量與記錄才能看出血壓的變化,尤其在門診以外的地方測量,更能避免因緊張而出現的「白袍高血壓」。
高血壓也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高血壓的年齡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原因推測與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有關,許多年輕族群因肥胖而引發高血壓,研究顯示肥胖者罹病率,是正常體重者的四倍。
陳志鴻表示,這類因飲食引起的高血壓,除了可能比較早發生,治療時往往需要多用一些藥才能控制。而且肥胖還可能引起其他疾病,他指出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與高血壓之間往往互為因果:高血壓患者容易併發這些疾病;相對來說,有這些疾病者也成為高血壓的高危險群,而且定義比一般人更嚴格,若他們的收縮壓超過一三○或舒張壓超過八○,就視為有高血壓、應該接受治療。
然而,對於這類高血壓患者來說,陳志鴻提醒該注意的不只是血壓,還要將原來的疾病控制好,才能將血壓控制達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