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國內最常見的慢性病,指的是收縮壓超過一四○或舒張壓超過九○毫米汞柱,多數高血壓屬於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占九成以上;另外一成則是「續發性高血壓」,主要是腎臟病造成,可能因主動脈狹窄、某些荷爾蒙分泌過多或血流壓縮有關的病症引起。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晨恩表示,美國針對高血壓的終生發展風險進行研究,發現即使六十五歲之前都沒有高血壓,但隨著年紀增長、高血壓風險也隨著增加,終其一生高達九成的人會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是讓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倍數增加的重要因素,江晨恩指出,當血壓超過一四○/九○毫米汞柱,研究顯示會造成百分之六十九初次心肌梗塞、百分之七十四冠狀動脈心臟病、百分之七十七初次中風、百分之九十一心臟衰竭的風險。
相對來說,控制血壓的好處就是能降低死亡率,收縮壓若能降低二毫米汞柱,可降低百分之六中風死亡率、百分之四冠心病死亡率;收縮壓降低三毫米汞柱,可降低百分之八中風死亡率、百分之五冠心病死亡率;收縮壓降低五毫米汞柱,可降低百分之十四中風死亡率、百分之九冠心病死亡率。
高血壓一般認為與基因和體質有關,但多數患者的後天生活習慣也是重要原因。
江晨恩表示,嗜好菸酒、飲食高鹽高油高糖、缺乏運動、體重過胖,都是誘發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因此雖然使用降血壓藥物,平均一種藥可降十毫米汞柱收縮壓、五毫米汞柱舒張壓,但若生活型態不改變,如同賺錢速度比不上花錢速度,依然難以達到控制目標。
少鹽少酒少體重 戒菸蔬食多運動
最新出爐的「高血壓治療指引」,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強調六大生活型態改變,口訣為:「少鹽少酒少體重、戒菸蔬食多運動」,江晨恩表示,其中又以「少鹽」的效果最顯著,若高血壓患者每天攝取低於六公克食鹽(約一茶匙食鹽、也就是二千四百毫克的納),可降低二至八毫米汞柱的收縮壓;對於已經使用三種藥物及利尿劑,仍無法降低血壓的「頑固型高血壓」,甚至只要減半茶匙鹽,血壓可降低達二十二毫米汞柱。
此外,英國的研究也發現,對於尚不需要治療、但已達高血壓前期者(血壓超過一二○/八○毫米汞柱),限制鹽分攝取可以降低死亡率。
鈉隱藏在各式食品中,天然食材約占百分之十,絕大多數則來自烹調時添加的鹽、醬油及味精等調味料,此外,加工或調理食品也提供許多鈉的來源,如果沒有仔細注意與計算營養標示上的鈉含量,加上常常外食,恐怕很難控制鹽分攝取量。
減重也是有效的降壓方式,江晨恩表示體重每減少一公斤,收縮壓及舒張壓平均可減少一毫米汞柱,要達到減重目標,可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一般建議高血壓患者採「得舒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低脂肪乳製品、五穀類、白肉和堅果,減少脂肪、紅肉、甜食和含糖飲料。運動則推薦規律從事有氧運動,每次至少動三十分鐘、一周運動五天。
另外,抽菸本身會引起血管阻塞,因此雖然不會有降血壓的成效,但是可降低引起心血管病的風險;酒類應適量,小酌即可。
江晨恩表示,以生活型態改變作為高血壓治療基礎,醫師會再評估病患過去的經驗、危險因子、器官損傷、任何禁忌症或不適宜狀況、專業判斷、費用、用藥順從性,針對不同風險族群患者,分別給予一種或多種的藥物組合。
他強調唯有生活型態與用藥兩相配合,才能控制高血壓,並建議要規律測量血壓、定期回診,讓醫師可及時調整最適患者狀況的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