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婦女學習各國舞蹈,難度也許和一般人沒有多大分別,但當她們成立合唱團,難度就「不單純了」。由在教會教音樂的老師蘇開儀指導,新移民媽媽合唱團在五年前誕生,蘇開儀表情故作痛苦地說:「教她們真是噩夢!她們很愛唱歌,卻都有各自的發聲方式和對語言、文字的困擾。」
除了發聲要練習,認字、了解歌詞的意義比較令老師頭疼,幸好媽媽們會彼此教學、提供學習心得,才讓她們得以唱出民歌、台灣童謠、台語老歌和西班牙、印尼、義大利和大陸等歌謠。
河南省籍的盧亞春,最佩服印尼媽媽,她甘拜下風的說:「我們學印尼和台語歌很困難,她學我們華文卻很輕鬆,而且台語說得更好,真奇怪!」
雖然台語難學,盧亞春還是醉心於台語歌謠,「像〈望春風〉、〈風吹風吹〉、〈天黑黑〉、〈一支小雨傘〉都很好聽,最愛的是〈丟丟銅仔〉的旋律,更喜歡〈青蚵仔嫂〉歌詞描述的意境,當我們工作累了,想想在勞動中歌唱的〈青蚵仔嫂〉,就會感同身受,得到放鬆。」盧亞春說。
印尼籍的謝佳微則是真正道地的印尼人,不是華僑,但在合唱團裡堪稱資優生,她是盧亞春口裡的天才,不僅各種語言難不倒她,還是教導綁中國結的老師。謝佳微來台十六年,中文其實還不熟,最常說的是英語,不過歌唱方面的學習能力強。出人意料的是,她認為最難學的歌曲反而是大陸歌謠!
「大陸的歌很高亢,我的聲音太低了,唱得很吃力。」學不來高音,謝佳微還是在歌唱方面表現優異,例如她是天母國中的合唱團成員,常和愛跳舞的女兒一起表演,是家長、新移民眼中的活寶。
湖南省籍的周可可,在台灣住了七年,與先生是回大陸省親相識,外省籍的先生在台灣幾十年都還學不來台語,她卻會唱多首台語歌,現在最開心的時光,就是回家教先生唱台語歌的時候;她也會和姐妹結伴參加社區的台語歌大賽,一首〈惜別的海岸〉打響她們的名號,只不過,志在參加不在得獎。
相招花博當義工
除了一起練唱,有時還相約作義工,例如在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上服務,盧亞春說:「嫁到台灣,我們就把自己當台灣人,花博是向國際展現台灣花卉的成就,我們當然要參與!」當大陸遊客在花博遇到她,認出她的口音,對她的義行讚不絕口,因為義工在大陸還不興盛,佩服她們的無酬付出,盧亞春認為姐妹把台灣的愛心讓全世界都看到了,當義工這件事讓她很驕傲。
新移民媽媽合唱團另有一個讓蘇開儀佩服的特色,她說:「這群媽媽可不是同一個區域的外籍配偶,成員來自天母、蘆洲、三重、新莊、泰山等,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時候,她們竟穿了各地的國服,一起唱中華民國的國歌,令人難忘。」雖然她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不過新移民媽媽們仍然強調:「沒有家人的支持,就不可能來唱歌,感謝家人的『放行』,能唱歌,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