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甘菊義工團 關懷外籍配偶 疑難雜症一手包

李祖翔 |2011.05.28
1428觀看次
字級



謝佳微(左一)教導合唱團的姐妹做印尼感謝的手勢。右三為河南籍盧亞春,左二蘇開儀,左四周可可。


新移民人口數,逐年大增,外籍配偶不僅面臨文化適應問題,對子女教育常常有心無力,在民間團體和社會局幫助下,她們逐漸走出小圈圈,融入台灣社會。本周公益版訪問服務新移民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與服務對象所成立的義工團,帶領讀者體認新移民甘與苦。

「洋甘菊」在台灣好栽種,可作花茶、精油,有鎮靜、紓緩的作用,幫助睡眠、促進消化、放鬆神經,有「植物的醫生」之稱,古埃及人視為太陽神的恩賜。但在台灣的善牧基金會裡,它是新移民媽媽的代稱。洋甘菊義工成長團團長、在印尼長大的曾萍華說:「來自世界各地的姐妹就像洋甘菊,不論多苦,還是能堅持下去,我們主動照顧其他的異國姐妹,還去當義工,能學的我們盡量學。」

洋甘菊團隊的成立源自於姐妹的生活太苦悶,曾萍華說:「很多姐妹嫁來台灣,短期內沒有辦法適應,為了帶小孩,又不識字,只能關在家中,壓力非常大,有苦無處說。透過學校轉介,認識基金會後,卻能適應得很好,但每年姐妹的人口都在增加,基金會忙不過來,我們就想,身為過來人,應該主動幫忙,算是回饋,姐妹也需要一個紓壓的舞台,於是成立一個義工性質的團體,以學習各地文化、舞蹈和關懷、談心為主。」

她們四處拜訪姐妹的家人,說服家人同意讓新移民媽媽出門來學習中文、台語及跳舞;她們想盡辦法讓活動變得有趣,例如異國料理大教學、國家習俗介紹,還有分享照顧孩子的經驗!

「在印尼,教育很隨性,老師怎麼教,父母不用操心;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或許是那年代的我們比較單純、比較乖,知識學得不多,但在台灣,小朋友要學的超乎我們想像,如果我不積極點學著和他們互動,說實話,孩子會瞧不起我們。」所以曾萍華什麼都學,孩子要念教科書,她也有一份,當孩子進入夢鄉,正是她挑燈夜戰的時刻,研讀的還是現代孩子的噩夢:作文和數學。

孩子喜歡看什麼卡通,媽媽要知道內容,才能製造話題;孩子玩什麼遊戲卡,媽媽同樣要知道遊戲規則。讓曾萍華感觸更深的是,在認識許多媽媽後,發現有的媽媽忙於賺錢,忽略對孩子課業的關心,結果親子關係陷入危機,孩子順利長大成人,卻恨父母。雖然為人父母本來就是辛苦的,但對新移民而言,難度是加倍,何況曾萍華還要養四千金。

心靈有紓解出口

同樣來自印尼的華僑陳秀群,嫁到台灣十年,本來在印尼讀到高中,學歷還算不錯,但在台灣不適用,語言落差太大,所以白天照顧讀小二與小三的孩子,半夜三點又到海產店打工,她還抽時間完成後埔國小三年級的學歷證明,國、台語都難不倒她,除此之外,她也利用零碎時間到洋甘菊義工團來練舞、表演,甚至參加台語歌唱大賽。

喜歡跳舞、唱歌的陳秀群,犧牲睡眠時間培養興趣,先生最擔心她體力透支,常叮嚀她「睡飽再忙」,然而好強、愛學的個性還是讓人管不住,好在孩子看見媽媽練舞,驚喜的問:「妳怎麼會跳舞?教我、教我!」讓陳秀群開心得帶孩子一起去表演。自從加入洋甘菊,再勞累的生活好像都有了紓解的出口。

找回從前的自己

在所有外配中,文化適應阻礙較少的是中國大陸籍,嫁到台灣十九年的賴秋瓊來自廣東,她說,在適應上阻礙少,不表示適應得快,「婚前,我喜歡和朋友,騎車到處旅行,很野,但現在公婆,很注重傳統習俗,過年節慶都要拜拜,由於當媽了,又不適合再到處跑,好幾年都待在家,真的會悶,直到認識其他姐妹,才發現找回了從前的自己,敢表達內心想法了。」

賴秋瓊並沒有因為適應問題,覺得來台這件事或公婆不好,她認為自己很幸福,只是需要學習找到平衡;現在她會用玩笑式的口吻說,也許以後祭拜祖先,桌上擺麥當勞、肯德基和披薩會比較方便。

她對養育子女的規畫還很巧妙,四個孩子分別就讀大一、高一、小六和小二,年齡都相隔四歲,賴秋瓊笑說:「這樣生,是不是長大的孩子,會幫我照顧小的?」不過有姐妹糗她每年都在照顧孩子,好像打錯算盤了。賴秋瓊在沒接觸基金會前,沒有注意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時發音的部分,她自承對大女兒、二女兒沒有用心,但至少要搶救三女兒和小兒子的教育基礎,現在教育有了方向,還學到很多好東西。

曾萍華代表洋甘菊成長義工團說,希望更多姐妹可以走出來,「加入義工團,別怕沒有傾訴心事的知己。」不論自我學習、才藝、家庭相處、公婆侍奉、烹飪、紓解壓力和子女教育,洋甘菊都會是好助力。

目前洋甘菊以印尼和大陸新移民居多,越南、緬甸次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