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裡的宇宙

吳岱穎 |2011.05.25
887觀看次
字級

世界疊覆著自己,等待展開的瞬間。它不畏不避,不逃躲不隱藏──隱藏只是人們主觀的意向。但我們總以此責問,像是迷宮中的老鼠,聚於一隅相互撕咬鬥爭,苦無出路,遍體鱗傷,卻不知道答案就在眼前。



從二○○九年開始,我與性傑決定合力撰寫現代詩詮釋,作為《找一個解釋》的第三部曲。這其實起源於一個單純的心念:對於一切文學作品,都必須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去閱讀,才能讀出其中深藏的滋味。所以我們決定不用教科書式的作者和題解,不以制式化的知識堆砌來介紹作品,而以散文創作的形式來進行詮釋,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更親切地貼近作品本身。

在這些篇章裡,我們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同一種寫作策略:先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找到可以跟詩作本身相呼應的部分,然後再慢慢契入詩作,簡單的介紹詩人和詩作的背景,並且進行形式和意義上的詮釋。我相信這樣的寫作策略目的是很明確的,其用意就在於告訴讀者,特別是在教育體制之中,長期對於文學作品的閱讀有所誤解的學生:現代詩絕非詩人的囈語。它真切可懂,真實可感,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接下來的說法或許帶點神祕主義的味道。我私自以為文學作品如同一扇窗,不僅僅是讓人透過窗口看見天空,人們也能夠透過窗口窺見室內所發生的一切。不僅如此,那在窗玻璃上隱隱照出的,其實不正是我們自己的倒影嗎?因為人事物交相折射映現,是人們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真實樣貌,是以當下的存在擁有更多詮釋的可能;而詩更是這樣一種存在,能夠溝通天地神人,揭示事物的本質,所以當我等試圖以自己的角度理解世界,世界總有辦法提醒我們:要以原初的面貌尋我,否則不如相忘江湖。

當我的存在被打開的時候,也就是世界開啟它自己的時候。原諒我在這竊用史蒂芬.霍金的書名,但我並沒有要談論科學的意思。物理學家對於時空關係提供了種種模型,他們相信高維空間是存在的,研究事物存在的方式,有助於揭破宇宙的奧祕,並且找到物質與力量的根源。我想那其實更接近於一種隱喻,以某種方式告訴我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甚至更專斷地說,除了透過詩人的眼睛,除了詩,我們別無其他尋得天堂的方式。

所以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詩,其實是為了要看見。看見這個世界,也看見我們自己,創造自己最大的可能。美國女詩人林妲.派斯坦(Linda Pastan)說,寫詩是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它提供了一個管道,使我們發掘出自己其實了解卻不自知的東西。而我們讀詩也正是為此。如同偉大的波赫士說,每當我們重讀但丁或莎士比亞的某一句詩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成了創作這詩句時的但丁或莎士比亞。

因為所謂「自我」,這個我們以為是獨一無二的東西,其實是最普遍而無差別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它讓我們與他人有所分別,卻又自行抹除了這個分別。所謂的「獨一無二」變得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們完全無法確定那究竟是什麼。我們只有透過閱讀與反思,不斷感知、擴大內在的這個自我,才能知道我是誰,知道是什麼共同參與組建了這個我,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於是詩的價值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詩就是讓一切敞亮無遮蔽的鑰匙。

當我們能真正的讀一首詩,讓詩帶我們上升到存在的高度,俯瞰迷宮花園,透視胡桃裡的宇宙,則我們的活著,同時也就是在著了。

這就是詩給我們的保證。這就是更好的生活。

本文選登自《更好的生活》,本月聯經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