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碘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元素,但現代人往往食碘太多,過猶不及,造成甲狀腺機能異常,醫師表示,國內食鹽全面加碘,民眾不必刻意食用加碘食品,並應避免吃過多海帶、海藻或藻類健康食品。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昨天宣布跟進國際腳步,將每年五月二十五日定為「世界甲狀腺日」,昨天同步在南、北舉行「碘與甲狀線」健康專題講座,教民眾如何適當攝取碘保健康。內分泌學會甲狀腺委員會主委林仁德表示,甲狀腺位於前頸部,功能是合成甲狀腺荷爾蒙,合成過多會造成新陳代謝過快、反之讓新陳代謝過慢,就像踩汽車油門一樣,過猶不及都會造成身體不適。
內分泌學會祕書長陳沛隆表示,早期台灣的飲食嚴重缺碘,出現許多「大脖子」的甲狀腺患者,民國五十六年全面在食鹽加碘後,患者減少許多,不過現在不論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共同問題反而是體內碘太多,主要跟自體免疫反應有關。
陳沛隆指出,患者要避免攝取大量含碘的食物,包括海帶、海藻等,目前宣稱可調節免疫的的藻類健康食品,也不適合食用;至於食鹽的部分,他認為只要控制每日食鹽量在正常範圍,不需要刻意選擇無碘鹽。
之前日本發生核災,雖然輻射對台灣的影響微乎其微,但也曾掀起民眾一陣搶碘風,台北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部醫師劉仁賢表示,核災發生時為了減害,必要時會建議在特定範圍內的民眾服用碘片,一般人多吃無益、甚至會因碘過量造成傷害。
此外,他指出一般認為曝露在中高劑量輻射,才有疑慮發生甲狀腺腫瘤,小孩與青少年受影響程度又比成人大,因此,國內之前許多民眾不知甚解而急著找碘片,其實是反應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