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岱 圖/盧紀君
在美國的朋友,因為居家環境前後都有大庭院,她養的貓,是採自由進出的方式生活,因此,這貓每天都會到戶外去爬樹、逛街、交誼,並將捕獵的老鼠當作禮物,貢獻在飼主面前。
朋友雖然很害怕老鼠,但曾看科學報告說,貓吃老鼠,主要會得到一種其他食物所無法取代的「營養成分」,原本,貓就是老鼠的天敵,造物者這巧妙安排,應該也算是為了生物存活的美好設計吧。為了貓的健康,朋友只得容忍她的貓繼續維持「原始」的生活方式。
在繁華的都市裡,只能生活在室內的家貓,儘管完全失去了自然環境的一切,可是牠們與生俱來的狩獵本能,依舊存在於基因裡,無法遺忘。
看起來沉著穩定的家貓,有時卻動如脫兔,凡是會動的東西牠都到感興趣,當貓在玩耍時,就顯出一股獵人的氣質,牠善於判斷與目標物之間的正確距離,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撲過去,這種姿態,跟大型的貓科動物,如老虎、獅子、豹一個模樣,是天生的獵者。
這些狩獵行為,都是幼貓還在哺乳期間,母貓引導其兄弟姊妹們在遊戲中所學習的技巧。現代家貓,很少幼貓有幸可在母貓懷抱,生活到完全學會了生存技術才離開,所以寵物店才有那麼多的「逗貓」玩具商品,便是讓飼主扮演母貓角色,在陪小貓玩耍中,激發牠基因裡的記憶體。
野外生活的貓,通常會藉著草叢、樹木的掩蔽,用雷達般的五感偵察出獵物的方位,並守候在陰暗的角落,等待獵物接近,以一觸即發的方式突襲、捕獲。即使是會飛的鳥、蝴蝶或蜻蜓,只要被鎖定目標,就很難躲過貓的絕技。
只能養育在室內的貓,如果長期處於空曠而沒有任何高低差距,或任何可隱蔽的房間內,那麼這隻貓會感到很不安,全身充滿了壓力;倘若又沒有貓伴,或者飼主早出晚歸,缺乏陪伴與遊戲,那這貓不僅孤單寂寞,甚至會有憂鬱傾向,因為,牠的原始本能無法得到抒解與發展。
所以,養貓最需要理解貓的心理學,懂得貓的心理本能,甚過於供應「溫飽」這些基本「貓權」。飼主每天都要空出時間陪伴貓做活動,建構一個貓的生活空間,包括滿足他們可以攀爬、跑跳、躲藏的高低架子,讓貓在遊戲中體會自然的想像,即使是「假設」的虛擬情境,也算是飼主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