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公布的「二○○六年全球百大品牌」調查報告,兩岸沒有公司名列榜內,但南韓卻異軍突起,有三家擠進全球百大,其中南韓三星再次打敗日本新力企業,展現驚人的「品牌成長力」。
南韓以國家整體力量,協助企業提高品牌知名度,今年終於一舉拿下三個百大席次,成績令人驚豔。反觀台灣,不論科技產業界、政府主管經濟的部門,都還是短視近利,為爭取歐美大廠的代工訂單不惜自相殘殺,及嚴重缺乏整體的對外競爭策略,使得我國科技產業除了少數幾家猶能以自創品牌在國際間慘澹經營,大多數都是呈「一盤散沙」,面對國際競爭往往先自亂陣腳,潰不成軍。
台灣的廠商以代工聞名世界,但隨著土地、人力和諸多經營成本無法與大陸地區相比,加上政府的兩岸政策幾近鎖國,使得廠商競相赴大陸設廠,以求降低生產成本,繼續保有競爭力。
此外,目前代工利潤已微乎其微,歐美大廠還要求我國廠商降低價格,究竟該長痛不如短痛,走向「自有品牌」的路,還是忍受被剝削的現實,堅守代工路線?就成了許多國內經營者頭痛的問題。建立國際認同的自有品牌,不但是一條漫長的不歸路,也必須投入相當多的資金與人力,若不小心可能連老本和多年打下的根基都賠進去,這正是大多數廠商寧可採取代工守勢,不敢輕易嘗試自創品牌的原因。
雖然如此,筆者仍然支持學者「一定要有品牌」的論點,重點在於政府如何強力介入,並效法南韓政府以國家之力輔導產業界建立自有品牌,而非只是每年由新聞局在某些英文媒體應景地打打國家形象廣告,就可以看到成績。
現在不是討論「南韓能,為什麼台灣不能」的時候,而是該積極檢討「南韓都做了,台灣怎麼能不做?」如果政府還在空轉,六年撤換六任經濟部長,致使財經政策無法連貫執行,台灣的科技產業前景將更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