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商會議」本月初在中國新疆的吐魯番召開,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義大利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專家、學者和管理者五十餘人,經過熱烈討論,計畫以橫跨亞歐多國的「絲綢之路」東段部分(中國和中亞國家),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這是亞太區域內第一個跨國申報世界遺產的文化路線,而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導下,「絲綢之路」獲准列入世界遺產保護應只是時間問題,意義非凡。
西元前一世紀,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開闢了一條溝通東西經濟、文化、思想的大動脈。
從此這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道,各國客商絡繹不絕地在羅馬與長安之間往來,東西文物薈萃,中國的四大發明及絲綢、瓷器等生產技術傳向西方,西方的天文、數學、宗教、藝術及玻璃、寶石等產品也傳入中國,促進東西的交流與發展。
十九世紀末德國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先在著作《中國》中提出「絲綢之路」說法,廣為流傳。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波斯,西至地中海濱的希臘、羅馬,綿延萬餘里、跨越兩千年,不但聯繫了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溝通橋梁。
人類透過「絲綢之路」交換商品、傳播文化,在沿線留下許多文化遺產,造就了多彩多姿的風情,讓這條歷史長廊積澱著文化沃土,充滿傳奇色彩,對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發揮極大的功能。
中國和中亞這段「絲綢之路」,目前雖盡屬伊斯蘭世界,但是在中古時代卻是佛國,連結南亞的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更是佛教東傳孔道。
晉代法顯、唐朝玄奘西行取經,及龜茲鳩摩羅什東來傳法,這些高僧以堅苦卓絕精神,跋涉「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終年凍結的蔥嶺等窮山惡水,翻譯佛經原典,對漢傳佛教貢獻厥偉,也留下許多令人懷念的足跡。
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絲綢之路」是對話之路、也是文化與商業高速公路的概念,掀起了對這條傳奇之路的研究與旅遊熱潮。
「絲綢之路」跨越地域藩籬,加強國際合作、對話,不僅對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和認定非常重要,也有助促進不同宗教、種族的相互了解,及世界和平理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