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一七二年-二一七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永康)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是孫權手下主要的謀士與將領,為東吳謀畫奪取天下大勢,在周瑜去世後接掌前線軍事,力主與劉備聯合對抗曹操。
據《吳書》載,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大亂時,去學擊劍騎射,召集鄉里少年管吃管住,在山中以打獵為掩護,實際上把他們組織起來「講武習兵」。
他賣掉自家田地來賑濟宗族鄉親和結交朋友,當地父老看不慣,覺得他像古惑仔一樣,哀嘆說︰「魯家要衰敗了,養出魯肅這種人渣!」
漢獻帝建安三年(一九八年),魯肅仕職袁術。同年周瑜向他借糧,魯肅送給他一半的儲糧,二人結成摯友。後來,在周瑜勸說下,魯肅和他一起投奔孫策。但魯肅沒有受到孫策的重視,孫策死後,周瑜重新引見,魯肅終於得到孫權器重。
第一次見面時,孫權十分讚賞魯肅,辭退其他賓客,與他邊喝酒邊談議國家大事。魯肅提出的對策是:割據江東,利用曹操無暇南下的機會,攻劉表以占荊州,之後稱帝,史稱「二分天下之計」;在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中,魯肅更有決定性作用,從此登上歷史舞台。
建安十五年(二一○年),周瑜病逝。孫權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管原屬周瑜的軍隊。
這樣看來,很明顯,魯肅是文武全才,不單是後人印象中的謀士而已,更不是《三國演義》裡,對孔明、周瑜奇計傻傻分不清楚的那個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