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開山45年專題報導{1}大寮的故事

文/叢林學院釋宗昕、吳璇、詹惠如、朱佩瑩 圖/戴桂芳 |2011.05.02
1737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的素食好吃遠近馳名,平凡的青菜蔬果,如何無聲說法?如何讓來自十方的人們津津樂道、回味無窮?佛光山的素食裡藏著多少供養心、多少巧智慧心?本文為讀者揭開這些祕密!

豎窮三際 不變的味道

禪門有云:「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清晨四點半,當大眾還在夜幕下安睡,大寮裡的湯頭、飯頭早已起身,開始燒湯、洗米、煮飯,庫頭同時張羅著將所有材料備齊,交由典座烹調,然後由行堂接手。當魚梆聲響起,大眾魚貫進班,伴隨著《供養咒》的梵唄聲,行堂們以專注敏捷的身手,配發飯菜,大眾就在寧靜的齋堂裡安心用齋。

叢林寺院的三餐,就是這樣由典座、湯頭、飯頭、庫頭、行堂,各司其職環扣相連所成就,而四時寒暑、搬柴運水、水裡來火裡去的艱苦工作,為的就是以一份虔誠供養的心意,成就叢林大眾的法身慧命。

普門大開真常味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起當年建設普門寺的緣起,就是秉持「普門大開」的心意,讓來者都能享用「好吃的素菜」。

過去,吃素代表著「吃苦菜、營養不良」,時至今日素食早已走出過去的刻板印象,在燉、煮、爛、透的柔軟裡,展現人間佛教融合的精神。簡單平常的菜色,卻有著供養的誠意。在滴水坊用餐成為環保時尚,此外「以粥代茶」的平安粥,則是佛光山的待客之道,希望每一位來山的人都能把平安吉祥帶回家。「平安粥」也是佛光山飲食文化的精華,一碗小小的平安粥,各種食材巧妙融和在一起,但又不失食材的原味,這就是佛光人的精神,以「和諧、柔軟的態度,達成任何一個能利益眾生的使命,讓自己巧妙的與大眾融合,但自己的特色不會因此減少。」

禪悅酥酡現法味

佛光山的飲食文化,面貌豐富多元,以適應各方來山人士的需求。例如能體驗傳統叢林過堂的雲居樓、素食辦桌的麻竹園、自助餐的朝山會館、簡餐蔬食的香光亭滴水坊、傳燈樓滴水坊。這些體貼的考量,就是無言的說法,給人歡喜與方便。

而禪悅酥酡的背後,傳承著佛光山的精神:不可輕心於鍋鏟、慢心於食材,要全心全意用生命去烹調,因為因緣、時機不對,就無法完美呈現。自古以來大寮即如選佛場,在平凡反覆的工作中,最能夠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探究自己,磨練出念念清楚、刀刀分明的禪定功夫。

隨著時代進步,佛光山的大寮已走入現代化,但這四十多年不變的味道,值得低迴品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