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惠中寺參加完兩天的「寺務運作研討會」,馬上驅車前往車程近一個小時的國小講演。有人勸我:行程那麼趕,只是國小老師的進修,你不一定要去啊!
褔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您的看法如何?高中、大學的師資培訓比小學老師重要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一個成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格特質等,可說從小進入教育體系時就開始形成,小學老師太重要了。
就像今天課文裡,佛陀開示有四件事情不能輕視:年幼的王子、初生的小龍、星星般的小火,以及年輕的僧侶。我不清楚要具備教師資格,除了專業知識的檢定外,還要有多少教育心理相關知識的涉略;但我懷疑,有多少老師做好心理準備,一旦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決定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也將參與學生的生命成長,也就是陪伴孩子,將其視為「全人」來教育。
對絕大多數的孩子而言,學校生活中,知識只是學習的一部分,如何與人互動也是必要學習的重點之一。一般家長只關心孩子課業方面的表現,容易忽略孩子在學校的人際互動能力;而實際上,在人際方面獲得滿足,例如關懷、肯定、情誼等,都是孩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養分。如果缺乏這些養分,長大成人後,不但在人際關係上容易遇到挫折;遇到違逆心意的情境時,抗壓力也相對較小。
我認識一位擔任主管的朋友,他的人格特質就是溫和、善良,總是可以看出別人的優點,是很受人歡迎的主管。一次有關教育的話題中,他分享了小學時的一段往事。在他的班上,有位生活條件較差的同學,成為容易被欺負的弱勢者。有一次,老師特別要班上每一位小朋友說出爸爸的職業,以及自己的感想。在全班同學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後,老師問:「還有哪位還沒舉手?」只見那位弱勢的同學低著頭,緩緩地將手舉起,在老師的鼓勵下,用小到差不多只有自己可以聽到的音量吐出幾個字:「我的爸爸是開垃圾車的。」
在全班同學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老師要大家鼓掌感謝這位同學的爸爸,並引導大家思考,如果沒有這位了不起的爸爸,社區將會多麼髒亂;老師還告訴這位同學要以爸爸為榮,因為他的爸爸是社區英雄。這件事情影響了這位當主管的朋友,他說從此以後,凡是看到在不同階層默默付出的人,他都覺得是了不起的英雄。
開始聽這個故事時,我很詫異當眾詢問家長職業的做法,但聽到之後的引導,我又驚喜那位老師的善巧,那麼用心的建立班上的友善氣氛。還是那句話,老師,實在太重要了。
各位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小學其實不小,因為那是決定孩子是否快樂成長的所在地。唯願家長、師長聯手,社會大眾共同關心,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充滿正向學習的養分中,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