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佛光山安排行程的「台灣青年公益旅行」,今年參加的學員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畢業生為主,這群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年輕義工,在旅行中體驗如何關懷重障和老人;第一次為貧民蓋房子;觀察公益團體為當地所帶來的改變。參與的學生中,有人甚至意外圓了兒時夢。
今年造訪的地點是菲律賓,他們抵達當地,稍作休息後,第二天即參訪養老院、育幼院、重障兒少。特別的是,活動第四天,他們就體驗了為貧戶蓋房子,第五天參訪垃圾山,了解環保的重要,還運用剩餘時間與貧民社區互動。
施比受更有福,指導老師蔡珍瑋說 :「雖然行程緊湊,有的卻只是滿滿的感動。」當長輩認真地看著他們帶去的〈人間音緣〉歌詞,大聲合唱時,她不禁讚嘆:「啊!好和諧的景象!」阿嬤將她的手緊緊拉著,用期盼與懇求的表情說:「希望你們下次還會來這裡。」
隊員之一的許捷凱在互動過程中,也遇到一個只會講菲語的奶奶,當下很緊張,奶奶見他緊張的模樣,反而咧嘴笑了,她和許捷凱握手,兩人相視而笑,他才發現,原來微笑真的是化解尷尬的國際共通語言。同行的同學李和勳也有相同體會,他見到幾位情緒激昂的老人主動站出來帶大家狂歡,簡單的一個微笑和「good morning」的問候,果然換來多數人的微笑回應。
「養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九十二歲!」雖然有人行動不便,還是跟著節拍用手揮擺,「我們在養老院看到老人的活力,見識了什麼叫人老心不老。」義工葉國平說。
貧富之間 天差地別
深刻了解貧富差距的方法,就是第一線親眼看見富有的地方多富有,貧困的地方多貧困。在這群年輕人關懷弱勢之前,佛光山負責嚮導的義工師姐先帶領他們參觀「富裕」的金融中心,一開始,學生充滿疑惑:「可以媲美台北市的環境,真的有很多窮人需要被關懷嗎?」接著,他們來到寺廟旁的貧民區,短短十分鐘,看到了難以想像的畫面。貧民社區的水溝味道、油臭、髒亂和擁擠,種種刺激撲向義工,那種只在電影或書中看過的場所,親眼看到、感受後才真能體會。「房子比我宿舍小,竟住了至少八個人,但是他們的表情如此開心、滿足,反觀台灣房子算大,有的家庭卻是冷漠的,似乎部分的台灣人已被物欲漩渦捲進,心靈很空虛。」許捷凱有感而發。
在參訪的活動中,學生們也觀察到當地的居民因為公益團體的關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效果,「尤其發現佛光山對他們的影響很深,在環境的氛圍下,大家從國際語言『哈囉』,變成用『阿彌陀佛』打招呼。」無論大人、小孩,見到陌生人來到他們的小廣場,都會開心地向訪客握手、擊掌,臨走前,天真的孩子還說:「See you next time.」!
第一次幫人蓋房子
活動第四天,他們為貧戶蓋房子,義工何沅駿說:「蓋房子一直是小時候的夢想,決定念藥學系後,夢想就一直壓在心底,隨著時間遺忘,沒想到在這裡卻實現了!我們從造磚頭開始做起,過程並不困難,只是非常耗體力。」過程中還有很多國際義工也參與其中,「我們先用模具作磚頭,互助合作,完成第一塊,真的很好玩 ;當那塊在途中不慎碎了,雖然難過,卻意識到更重要的事:磚頭要做得更扎實,才能讓人住得安心!」許捷凱說,參與造房子是最帥的體驗!
同行的林建宏卻把蓋房子當作「苦力」,原本以為完成一棟房子很簡單,但親自把一塊塊磚頭砌起後,發現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為貧民整出房子,雄心壯志幻化成微小的心願,只盼望他們造的幾個磚頭能成為房子一部分,為他們遮風避雨。在大太陽底下灌水泥,讓義工們體會到「行」的重要,唯有實做,才能體會箇中辛苦。
心存感恩 人生圓滿
此行活動的另一重頭戲便是「參訪垃圾山」,經過山腳社區時,義工師姐想以冰淇淋與社區孩子結緣,一開始只有寥寥幾個孩子,沒想到距離稍遠的孩子看到了,一股腦衝過來,想吃冰淇淋,孩子排了一列好長的隊伍。「五十球冰淇淋,竟然吸引『一大群』從各個街道、巷弄或個陰暗角落跑出來的小孩子,簡直嘆為觀止。」義工林均柏興奮地說著當時的情形。
當他們在另一個貧民社區關懷時,同學陳彥竹說,等到天氣沒那麼熱,義工協助種野菜,並發糖果給小朋友,小朋友居然摘了小白花送他們,「很感動,因為他們懂得回饋!」後來孩子又摘了大紅花插在義工的耳朵上,陳彥竹表示:「這讓我更加體會到,隨時存著感恩的心,人生真的會美滿。」
對義工來說,這趟旅程看似他們帶給弱勢人們歡樂與幫助,事實上,獲得救贖的卻是自己,因為付出,才有機會提升心靈的強度。
公益行程不過短短十三天,感動和刺激卻裝滿十個學生、一名領隊和一名老師的人生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