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與佛光山的公主們。圖/大慈育幼院提供
慈容法師出家前,十八歲加入雷音寺讀書會、佛教青年歌詠隊,漸漸開啟學佛、行佛、出家的大願。為了用最溫和、卻最堅定的方式爭取家人的支持,她曾任職雷音寺慈愛幼稚園多年,讓家人明白真正的佛教不是只有拜拜、吃素,而是真切的貼近生活;未來也不局限於結婚生子,而是要發展佛教利生益世的事業。
圓滿出家的宏願後,畢業於宜蘭中學的慈容法師在星雲大師的成就下,赴日本京都佛教大學進修社會福祉學,學成回國後,馬不停蹄地跟隨星雲大師開山建寺、弘法度人,並為佛光山的慈善事業深植厚基,大慈育幼院便是其中一例。
從佛光山養育第一個孩子開始,大慈育幼院歷經創設、幾經搬遷擴建、乃至於目前的經營,慈容法師一直是幕後重要的推手,指引大慈家庭的發展方向。
在規畫創建育幼院時,曾經有人提議以國際兒童村的形式辦理,在村內設置數個獨立的小家庭,每個家庭裡都有爸爸和媽媽。但幾經考量,慈容法師還是選擇朝大家庭的模式去建設。「佛光山就是一個家,不一定要有形式上的爸爸媽媽」,作風一向開明果斷的慈容法師說明當時的理念,「幾十年來證明當初的決定是對的,因為不拘泥形式,不局限於小空間,所以孩子心胸很宏觀,每個人都是一家人。」
正如同慈容法師所說的,大慈孩子的家,不僅僅是在育幼院的一方建築,而是整座佛光山,更涵蓋散布在全球各地的道場,他們不論到國內各地,或到菲律賓、澳洲、美洲或非洲等地參學及服務,同樣受到當地住持及法師、義工的照顧,讓孩子感受到不論身在何處都會有家人的支持,絕不孤單。
一般而言,慈善工作是最容易募到善款的,但慈容法師卻秉持著僧人的風骨,尤其對於大慈更是不特別去宣揚、不隨意開放參觀、不利用孩子募款,更不要求校方減免孩子的學費,日日窮日日過,唯獨顧及孩子的心靈,不使孩子覺得像次等公民。
曾經有位老榮民罹患肝癌,托孤時同時交付七十萬元給大慈。面對突來的巨款,慈容法師毫不貪著的指示,要幫忙好好照顧孩子,錢只代管。數年後,孩子長大也退伍了,大慈將老榮民那筆遺產,連本帶利一百三十萬全數交給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親最大的支持和遺愛,展開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