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七○年代開始,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高,也更為重視自己生存的環境品質。在此同時形成一套緩解問題的主張,涉及的層面廣闊,迅速擴散為全球性的環境主義社會運動。歸納環境主義的主張,主要有八:
1.平等互賴:認為人類乃是自然生態系統之一分子,與任何物種和環境之間,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再存有利用萬物以滿足人類私欲,為萬物主宰的狂妄想法。
2.資源有限:地球資源,連同空間,相對於人口而言都是珍貴而稀少的。必須控制人口,節制欲望,對資源的耗費,盡力減少,經營純潔樸實的生活。
3.長期觀點:要關心所有的污染對生物體、對環境的長期傷害,要明白,有限的資源之耗竭,將使子孫後代,既承受污染之害,又無資源可用。凡事不能只以當代人的利益為尚。
4.全球一體:有鑑於酸雨、毒性物質、輻射污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氣候巨變,一切環境問題都是超越國界。基於地球是所有物種共同家鄉的認知,反對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孤立主義,主張世界性的、無界限的全球主義。
5.彈性過程:不要一味的享受科技的成果,不要習於當代生活方式的方便。無論任何事,凡是會產生危險的就應停止,任何政治、經濟、社會政策都持彈性的看法。
6.保育社會:因自然界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日漸枯竭,對於水、土地要盡力保護其品質並採取可循環利用的方式,俾一切物種得以永續生存。
7.分權主義:不要把一切支配性的權力都集中於中央,應建立一個獨立自主分權的社會。務求各部分的自給自足。建立一個使公民能介入決策程序的制度,以防止獨斷。
8.環境優先:真正的環境主義者,基本上是環境同情者,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根本是衝突的。當發生必須取捨的時候,要放棄對經濟發展的追求。
在貧窮落後的時代,維生不易,人努力追求物質上的擁有與滿足。賺得物質、擁有物質、享用物質,顯示人的能力、地位,贏得尊敬。在富裕之後,這種物質主義的想法,必須揚棄;人的能力、地位與能否贏得尊敬,與物質無關,進入一個追求非物質富裕的後物質主義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