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發表「世代正義」概念,表態不支持國光石化在彰化興建;馬總統在世界地球日的重大宣布,使難解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輕孰重的矛盾,能一錘定音,不但是給世界與下個世代最好的禮物,也給台灣思考經濟政策何去何從的契機。
過去一直認為,國家經濟需要發展,環保得退讓或妥協,但沒有人想到,當經濟發展缺乏永續經營的觀念,會有什麼後果,以國光石化為例,不僅白海豚會滅絕,也讓台灣失去穀倉,還有地層下陷危機,而且碳排放將增加地球暖化,還因製造PM2.5(細懸浮微粒)影響國人健康,即便除役後,土地需經長期除汙,雖換來工作機會及GDP成長,但會留給子孫滿目瘡痍的台灣。
因此,馬總統決定不支持興建,除可化解石化業發展「以量取勝」所帶來的高耗能、高碳排、高耗水與高健康風險等昂貴社會成本,也為台灣經濟發展寫下以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為思考的新頁。
或許有人堅持發展石化業,以維持台灣經濟發展優勢,但目前石化、電子等產業僅有微利,卻要投入龐大資本、人力與環境成本,這樣的經濟發展值得傲人嗎?日本多年未擴增乙烯產量,卻能執世界石化工業牛耳,可見關鍵並非在於產量多寡。
所以,台灣產業應轉型,發展「以質取勝」的高值化工業,以核心關鍵技術賺取更高的利潤,只要思維轉型,仍然有錢途。
羅宋(南投市/文子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