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世界書香日」前,表揚二十三位七歲到七十歲的「圖書館借閱好手」,其中有人認識女友時,因被嫌「胸無點墨」,開始積極讀書,平均兩三天看一本,有一年還達七百多本。
一年看書七百多本,等於一天要看兩本,令人敬佩,但也教人疑惑,他是否學過速讀,及讀什麼內容的書?另一個獲表揚的小四學生,每天都借十二本書閱讀,更令人驚訝、疑惑了。
這種「借書王」、「讀書王」比賽,中小學也常舉辦,每天讀一兩本書的例子不罕見,但讀書不比「大胃王」比賽,量與質如何兼顧?
大胃王比賽不利健康,大家不鼓勵,若借書王、讀書王「貪多嚼不爛」,也不應表揚,因為讀書在精不在多。
若讀的是一兩百頁通俗、言情小說,就算一年讀七百本,對累積知識有何幫助?至於一天讀十二本書,就算不是漫畫,但有時間思考、咀嚼書中意義嗎?
《哈利波特》一套七本,每本四、五百頁,可能一天讀兩本嗎?《達文西密碼》有幾百頁,其中提到許多符號學、歷史及西洋藝術,都可延伸閱讀,會因此得到不少知識、甚至學識,「速讀」這樣的小說未免可惜了。
筆者認識一位畫家,早年不喜讀書,只有國中學歷,中年後開竅,開始閱讀「經典」,包括西洋文學名著、藝術史等,雖仍「讀書不多」,但每本精讀,後來開始寫小說,篇篇具思考性、批判力,不幾年,獲得吳濁流文學獎。
這個與借書王、讀書王相反的例子,可供教育部、各中小學反省,鼓勵多讀書,恐怕不如鼓勵「好好讀書」,多讀淺易的書,不如熟讀一本經典。
湯恩博(新竹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