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小說、電影時,常聽見的「蝴蝶效應」,源出混沌理論,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勞倫茲於一九六三年所提出。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即便是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也可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據說勞倫茲有一次一如往常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常他只需要把溫度、溼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以模擬出氣象變化圖。然而有一天,勞倫茲想更進一步了解某一段紀錄的後續變化,他把某個時間點的氣象數據重新輸入電腦,讓電腦計算出更多的後續結果。
結果出來之後,勞倫茲看得目瞪口呆。兩相比較,發現初期的數據雖然相差無幾,然而資料結果愈到後期,數據差異愈大,簡直就像兩筆截然不同的資訊。問題並非出在電腦,僅只是他輸入的數據差了0.000127,這一點點的差異竟造成了結果的天壤之別。由此說明人類想要長期、準確地預測天氣(更別說歷史發展與社會趨勢),根本是不可能。因為初期的微小差異所造成的後續連鎖反應有驚人的差異。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能導致一個月後在德州的一場龍捲風。」是最常被用來說明此效應力量的一句話。因為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證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改變,也可能帶來難以停止的劇變!
西方有首古老的民歌可以作為蝴蝶效應的說明:「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丟失馬蹄鐵上一個釘子,原本是十分微小的變化,但最後竟然導致一個帝國的滅亡。
蝴蝶效應說明的是像骨牌效應一般的連鎖反應,通常用於天氣預測,股票市場等在一定時間內,難於預測發展規則的複雜系統中。前者像是颱風行進方向的抓不著頭緒,氣象預報說是下大雨,結果卻是大晴天;後者像是原本所有分析師都以為會上漲的多頭行情,結果最後竟然崩盤。
蝴蝶效應的「蝴蝶」僅只是用作比喻,泛指所有最後引發巨大反應的初始微小機制。蝴蝶效應說明,事情演變的結果,非常仰賴初始條件,即便初始條件僅有極小偏差,也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放在生活世界來看,指的是當一個不好的微小機制發生時,若無法及時加以引導、調節,最後將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傷害,又稱為「龍捲風」或「風暴」;而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好機制,只要正確指引,使其發酵,經過一段時間,將會產生巨大的效應,或甚至一次文明、思潮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