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醫療業日前被勞委會公布為高壓疲勞的前三名,醫療改革基金會根據既有醫療評鑑成績,發現各大醫院的人力普遍在低標排徊,台北榮總的藥師、林口長庚的護士人力更是不及格,但各醫學中心業務量提升、獲利增加,人事費用成本卻不升反降,質疑衛生署在人力門檻把關過於鬆散,醫院淪為血汗工廠。
「人力不表示品質,但人力不足,百分百不會有品質!」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表示,分析醫學中心上一回接受評鑑的資料,台灣對藥師人力要求的低標,是每天不調劑超過七十張處方、約七分鐘調劑一張,包藥速度是日本的一點八倍;白班護理人力的低標,一名護士照顧八至九名患者,也超過日本不超過七人的規定,可見國內評鑑門檻已較國際寬鬆。
評鑑結果發現,多數醫學中心即使合乎標準,也都在低標徘徊,醫改會更點名台北榮總的藥師有如機械手臂,每天調劑量均破百;林口長庚護士如戰鬥陀螺,須加快工作速度才能完成照顧工作,是血汗醫院的代表;但由於過去醫院評鑑通過與否只看總分,因此即使人力項目不合格,總分過關仍可保住醫學中心的資格。
張苙雲憂心,衛生署網站不公開醫師人力、工作量與薪資的評鑑結果,隨著陸續有醫師過勞猝死、工作中發病昏倒事件發生,恐怕醫院的血汗程度更超過想像。
她更痛心的是,醫院並非經營不善才被迫縮減人力,財報資料顯示醫學中心獲利都在成長,人事成本支出卻逐年遞減,可見是壓榨醫事人力來換取亮眼財報。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醫改會副董事長劉梅君質疑,多數醫院評鑑雖顯示人力合格,但勞委會對醫院進行勞動檢查,今年超時工作違規率由百分之五點六成長至百分之八、出勤紀錄不實從百分之二點八變成百分之八,顯示醫院勞動條件明顯惡化,也反映衛生署制訂的人力門檻實在太低。
醫改會呼籲,勞委會與衛生署應正視醫事人力過勞的問題,除修訂勞基法公告違規醫院名單,也應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提高醫事人力標準,否則不只醫事人力過勞陣亡,民眾就醫品質也會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