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喜歡歷史,工作了沒事也翻翻史書,瀏覽歷史網站,不經意間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中國古代那麼多朝代,居然沒有一個魯朝?
按說魯國是周代的一個大諸侯國,雖武功不算強盛,但文治還行,要不能出了周公、孔子、曾子、墨子等一批「聖人」?
有人說,正因為魯國國力不強,後世君主不願意以其為國號。此言差矣,魯國實力雖不及五霸、七雄,與宋、鄭不相上下,比梁、陳、隨(隋)、唐等國還是強很多,為什麼這些國號有人用,而魯就不見用呢?
也有人說,魯是文化大國,又是聖人的故鄉,後世君主有自知之明不敢冒用其國號。此初聞有道理,細思卻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古代帝王精通厚黑之術,什麼祥瑞都敢扮,什麼謊話都敢扯,一個小小的國號豈在話下?
仔細想來,中國朝代及割據政權的命名有這麼幾條規律:一是來自創建者爵位或封地,像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建立漢朝;李淵是隋朝的唐公,於是建立唐朝。二是源於創建者發跡或統治的區域,孫權政權統治春秋吳國地盤,便以吳為國號;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是宋州節度使,就建立了宋朝。
反觀魯,西漢諸侯有魯,有位魯恭王劉餘沉迷聲色犬馬,所做的唯一一件有意義事是擴建宮室時掘開孔子故宅,發現大批儒家經書;另南明有個魯王政權,不好好抗清,跟唐王政權爭正統。話說回來,即使魯王政權復辟成功,也是明朝而非魯朝。魯地處平原交通要道,屬兵家必爭之地,但缺乏戰略縱深,如單以其為根據地很難成就大業。當然也有例外,曹操最早的地盤在兗州,屬魯,可後來曹操地盤愈來愈大,以原魏國陪都鄴城為中心,封魏王。魯朝終於錯失最好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