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肺癌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尤其國人最常見的肺腺癌,不抽菸
也會得、高居女性癌症死因第一位,專研肺癌的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表示,肺癌治療已走向量身訂做
:如能早期檢出,開刀切除仍是最佳選擇;如果癌細胞已轉移,檢測生物標記若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可延長一倍的存活期。
楊泮池昨天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辦的「生耕致富」講座指出,國人約一成罹患的是小細胞肺癌、八成五是非小細胞肺癌;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超過五成是肺腺癌、有三成是麟狀上皮細胞癌。
肺腺癌與抽菸無關,楊泮池表示,肺腺癌的原因仍不明,這類腫瘤常長在肺旁邊的地方,當侵犯到血管若氣管,才會咳嗽或有痛的感覺,初期往往沒有症狀,且腫瘤只要兩公分就容易轉移,高達七成五的患者,遲至第三、四期才診出。
晚期肺腺癌患者無法開刀,楊泮池指出,過去為了延長存活期,往往一開始就用很強的化療,結果患者的生活品質馬上大打折扣。近年來標靶藥出現,檢測發現EGFR基因有突變者,七成的治療反應非常好,由於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少,患者不僅存活中數從過去的一年延長一倍,且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楊泮池表示,研究證實不同人種的肺癌,基因表現其實不相同,比如東方人存在較多EGFR基因突變,西方人反而以K-ras基因為主,因此適用的標靶藥就不盡相同;如果沒有特定的生物標記,使用標靶藥反而白費力氣,應使用傳統的化療。
即使可適用標靶藥,大約服用九個月後也有抗藥性問題,楊泮池表示,未來個人化治療會更為精細,當發現標靶藥只對這名患者的某些腫瘤細胞有效,其他會抗藥的癌細胞,可交替使用較無毒性的化療來搭配。
楊泮池認為,早期篩檢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建議有肺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再做。
楊泮池表示一公分以內的腫瘤,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開刀切除,不需要切除大片肺葉,透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恢復快,甚至患者只需做脊椎麻醉,不一定要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