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歷史讓我們分享前人沙場上激烈的戰鬥,搏命廝殺,也讓我們分享閨房內兒女情長的悱惻纏綿。就在我們驚心動魄閱讀歷史的同時,面對當前的人事、景物,撫今思昔,有時不得不擊節讚嘆,有時又不免低頭沉思,無限感慨。
但我們應該有誠實面對歷史的勇氣,才能掌握一個嶄新時代的脈動。本專欄即日起每周四刊出,讓柏楊先生帶領我們以更寬廣的角度去回觀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歷史大劇。
公孫鞅,是衛國國君庶子的孫兒,法家學派巨子,在魏國宰相府充當一名職員,宰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幹,正準備推薦,卻染病在床,魏國國君魏罃前往探病,十分悲痛說:「人,夭壽有命,誰能不死?然而你大去之後,國家大事,我跟誰磋商?」公叔痤說:「我的隨從官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胸有奇才,盼望你信任他,把國家交給他治理。」魏罃大吃一驚。
公叔痤接著說:「如果你不能用他,那麼,請馬上把他殺掉,別教他離境,否則投奔別的國家,魏國必有後患。」魏罃又是一驚,支吾幾句,起身告辭。
公叔痤把公孫鞅找來,據實相告,勸他逃走。公孫鞅說:「領袖既不能聽你的話用我,又怎能聽你的話殺我?」
魏罃出了相府,對左右說:「宰相語無倫次,一會兒教我用公孫鞅當宰相,一會兒又教我把公孫鞅殺掉,他自己都不曉得他在說什麼。」
公孫鞅遂投奔秦國,受到重用。西元前三四○年,公孫鞅率秦軍攻擊魏國,生擒魏軍統帥魏卬,魏軍潰敗。魏罃心膽俱裂,請求和解,並把首府遷到大梁(河南省開封市),嘆息說:「我恨不聽公叔痤的話!」
人在大失敗之後,關鍵性的往事,常會在腦海升起。魏罃的嘆息,內容不明,可能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重用公孫鞅,但也更可能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殺了公孫鞅。歷史上這種嘆息,不絕如縷,顯示錯誤的決策,必然付出錯誤決策的代價。問題只在於反省的內涵,智慧型的,檢討錯誤後承認自己不夠智慧:「我該重用他!」頑劣型的,檢討錯誤後顯示自己更為頑劣:「我該殺了他!」龐涓就是頑劣之尤,臨死時對孫臏咬牙切齒,他沒有後悔不該那樣對待老友。
魏國在戰國時代初期,是唯一的超級強國,位置恰恰坐落在物產最富饒的中原地帶,文化水準極高。可惜,國家領導人不斷傷害自己的國家,逼走吳起,逼反孫臏,最後又輕易喪失可以旋乾轉坤的公孫鞅。到了下世紀(前三),更變本加厲,用冤獄和酷刑,把另兩位可以旋乾轉坤的人物范睢、張儀,驅逐到敵人陣營,於是,魏國就成了烈日下的冰塊。人才決定國家的命運,而政府領導人又決定人才的命運。政治雖不屬自然科學,小環節也不能絲絲入扣,但大的發展,卻是因果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