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 我們改變了世界】 胡適 新文學運動的先驅

文/王文仁 遠流出版社提供 |2011.04.08
1295觀看次
字級

父親離開時,胡適還沒滿四歲。父親在遺囑中交代讓他讀書,母親想方設法把他送進私塾。人家給二元學費,她給六元,後來還增加到十二元。在豐厚的待遇下,老師對他於是特別用心。

十三歲,他跟著二哥來到上海求學。新學堂裡有個叫楊千里的老師,在課堂上帶大家讀嚴復的《天演論》,這本書是從英人赫胥黎那裡翻譯過來的。

同學讀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改名字。原名「胡洪騂」的他,也想改名。他找了二哥商量,二哥說:「就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裡的『適』字,好不好?」他點了點頭。於是,他有了一個新名字──胡適。

帶著新名字考取庚款留美第二期的那一年,他二十歲。遠在東北的二哥大老遠跑了回來,在選讀科系的事上兄代父職地對他交代了一番。他實在不好違背二哥的意思,又對工程一點興趣都沒有。折衷後,決定到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就讀。

到了美國後,胡適努力想成為一名頂尖的農夫將來好報國,沒想到卻被一堆蘋果給難倒。他想起,牛頓因為蘋果的打醒發現了萬有引力,自己卻被這小小的問題困住。經此,他清楚自己不是當農夫的料,決定按照興趣轉讀文學院。

改讀文科,雖然是興趣,也有「執筆報國」的心願。那時熱中於翻譯的他,曾經用白話譯出法人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這篇愛國小說情節感人,在被列強侵略的中國風靡一時。

留美的期間,他對政治也相當關心,時時想著把西方的民主科學帶回中國。他先後觀察了兩次總統大選,發現教授們雖然不從事政治,卻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積極表現知識分子們的公共關懷。這讓他對民主政治有相當深刻的理解,日後成為沉睡中國裡「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路人。

在康乃爾大學讀了六年後,胡適轉往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博士學位。這兩年間,他開始有了「文學革命」的想法。

一開始,他想的只是怎樣讓文言更適合於教學。過程中卻逐漸發現,文言已經脫離時代需要,非大力改革不可。

一九一六年他給《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寫信,表達自己的想法。隔年一月《新青年》刊出他的〈文學改良芻議〉,要求中國文人徹底捨棄文言、改用白話,以便透過語言形式的改變,逐步進行思想的變革。一時之間,支持者不少,反對者更多。叫囂怒罵中,北京大學逐漸成為新思想的聚集所。該年九月,他被聘進了北大。

胡適的觀念最特別之處,在於指出中國文學的主流應該是白話,而不是文言。這樣一來,過去被讀書人視為「小道」的小說、戲曲,一下子變成了主流,中國文學史整個都要翻轉過來。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是對的,他還從寫白話詩下手,出版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白話詩集。

《嘗試集》出版後,在當時沉寂的中國詩壇上影響很大。〈序〉裡頭,他寫著:「天下絕沒有不嘗試而能成功的事,也沒有不用嘗試就可預料成敗的事。」

站在時代的浪頭上,他勇於挑戰,在二十六歲時成為開風氣之先者。胡適並未因此而滿足,從二十七歲回國到三十五歲,他一直努力在做兩件工作:一、推行白話文,讓一般百姓能夠很容易的讀書和寫字;二、積極整理中國舊有的文化資產,陸續寫下日後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著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