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母乳哺育是國家政策,因此婦女即使產假結束回到職場,仍希望持續餵母乳滿六個月,但醫師從健兒門診發現,不少職業婦女白天改用瓶餵後,寶寶卻出現乳頭混淆,抗拒吸吮乳頭,親餵失敗往往降低婦女哺育母乳的意願。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表示,寶寶肚子餓時會吸吮媽媽的乳頭,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乳頭與人工奶嘴相比,吸奶嘴比較不費力,所以寶寶會選擇性的不吸媽媽的乳頭,這是人性,門診中約四成寶寶曾出現乳頭混淆狀況。
同樣的吸乳動作,為什麼親餵時寶寶會感覺比較費力?葉樹人引用日本貝親中央研究所的研究,對寶寶吸吮提出三大關鍵動作:首先要「吸附」,寶寶的口唇會像吸盤般附著在乳暈處;其次是「吸吮」,寶寶藉由舌頭波浪般的運動來擠壓乳頭,使乳汁流出;最後是「吞嚥」,因為寶寶的喉頭位於喉嚨較高處,可在不妨礙呼吸的同時將乳汁送進食道,不同於成人透過閉上嘴唇以及閉氣來進行吞嚥。
因為寶寶吸吮是很精密的動作,加上母乳的供應會隨著寶寶的刺激來提供,因此葉樹人認為,如果可以親餵,較能提供寶寶適量的乳汁,尤其在成功親餵母乳之前,不建議用瓶餵。
如果不得不採用瓶餵,要預防乳頭混淆,葉樹人建議選擇仿乳頭觸感的寬口奶嘴,並隨著寶寶月齡增加、吸吮強度增加,更換適合的奶嘴孔徑,但國人較無這種習慣,不少人認為把奶嘴孔剪大、可讓寶寶喝較快,他提醒容易讓寶寶嗆到,不建議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