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環境教育法」將於六月五日上路,公務機關與中小學生,每年都要接受四小時環境教育課程。為避免環境教育淪為看電影、聽演講的形式化內容,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昨天大聲疾呼,應將推動成果納進校務評鑑,才能讓課程落實,避免「虛應故事」。
張榮輝說,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該怎麼教,是推動成效的關鍵,若無具體規畫,有些學校難免有應付心態,安排學生聽演講、看影片,或將課程融入戶外教學,交差了事。
張榮輝強調,環境教育不只教學生如何做好垃圾分類與節能減碳,更應將綠色能源、生態保育等課題納入,視野才會多元。
全國校長協會建議,教育當局應在「環境教育法」上路前,要求學校提出「環境教育推動計畫」,也可鼓勵學校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讓教師、家長、學者、學生代表齊聚,共同討論具體做法與課程內容。
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秘書張子超表示,教育部會將環境教育的推動成效納入「統合視導」評鑑項目,以了解學校推動情況。為避免校方不知如何規畫課程,環保小組邀學者專家設計五至八種環境教育的多元教學模式,供教師參考。
為讓環境教育扎根校園,環保小組計畫在五年內,完成全國高中以下學校的環教人員認證,並打算今年起,每年培養八百位環境教育種子教師,讓環境教育種子在校園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