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才能重新開始,「歸零」才會有希望,「歸零」才能以無為有,「歸零」才會海闊天空。四七以後,開示的時段減少了,只有晚四支香才有開示,所以大部分的時間「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這四字看似容易,其中所蘊含的卻是萬萬數不完,它必須赤裸裸的面對自己,和挑戰自己之外,止觀雙修、定慧等持的功夫卻不可少啊!個中滋味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每當一坐上蒲團,妄念便跟著來,雖然知道要扣住所緣、提起正念,但總是斷斷續續。維那的一聲「煞」,如同千軍萬馬般的奔馳而來,這身心二軍交戰,可真是非常激烈;想不到要讓心中像堂內一樣寧靜,竟是這般的奢求!很納悶,這顆心不是和我關係最為密切的嗎?怎麼如此的不聽使換,讓自己作不了主?
有一次跑香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確,一切悲歡離合所產生的苦受、樂受等感受,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來果老和尚在一次解七的法語中言:「大事未明心已懈,何時再聚話無生,若能不被常情轉,道海淵源轉見深。」如何不被常情所轉,就看放下了多少!
在七七禪修即將圓滿時,維那師父曾經問大家:「參加這修持過後,想一想,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這是值得探討的,在這得失之間,又該用何種心態去面對呢?「住此閒房又一年,嶺雲溪月伴枯禪,明朝欲下岩前路,又向何山石上眠。」人生完全靠自己,如何為生命準備資糧,並了知緣生則聚,緣滅則散的甚深緣起?
七七圓滿日,正逢開山四十周年紀念日,作家符芝瑛說的一段話,讓人感同身受,「佛光山已屆四十不惑之際,在這四十周年慶當中,沒有鑼鼓喧天,沒有車水馬龍的吵雜與喧嘩,讓一切歸零。好像站在平靜的湖面上,才能看到自己……」回想自己有緣跟著本山一起成長,也屆不惑之年,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可是一堂神聖的功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