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國際志願服務者,戴裕霖覺得最重要的,是他「敢走出去!」但在出國前,準備工夫要做足!
透過網路查詢
了解居住環境
他與當地非政府組織聯繫,知道需求後,再加以募集,「我的經驗是,在台灣做醫療募款很不容易,但醫療用品沒問題,牙刷、簡單外用藥、衛教書籍、觀光手冊都有。」出發前,戴裕霖透過網路、讀書會,詢問去過布吉納法索的人,了解自己將在何種環境下生活,並汲取國際重要議題等知識。
出國後,戴裕霖在布吉納法索獨自度過四十二天,他覺得,自己就像是個信差,以服務的方式、台灣醫生的身分,讓布國人知道,台灣處於世界那個位置,也讓他們知道,口腔衛生不能只靠樹枝和樹葉。
國際服務給了他許多學習機會,例如他用學生身分,和日本JICA、布國中央醫院與非政府組織Kasabati、法國非政府組織Jardins du Monde等機構對談,也到每位生活困苦的小朋友家探訪,讓他們知道,這個外國醫生,不是要做一個來送禮物、要他們集中到固定據點給予關懷的人,而是真心想融入、記錄他們生活狀況,然後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關心、改善現況的台灣人!
貧富差距很大
思考社福問題
戴裕霖是一名義工,也是異國文化見習者,他看到布國的貧富差距大到嚇人,在同個時空,存在十幾年發展的差異,有錢人看的是液晶電視加衛星,有數名傭人和司機,還吃著比台灣昂貴的餐廳,但絕大多數的人民,住的是沒水、沒電、用泥土砌起的房子,過著原始的生活。過去在印度為街民看診時,他也思考:「為什麼一個國家可以允許百姓過那種生活?社會福利在那裡?」
在布吉納法索服務時,戴裕霖曾被不肖業者「坑騙」,一度讓他對人性感到質疑,認為牽扯到利益時,人性就是這麼醜陋,「同樣的物品,第一家店賣一百二十元,第二家三十元,第三家十元,當時我所有的感動一掃而空,開始不滿在地人向我搭訕,總覺得他們有所企圖。」
後來,當地一個大學生追著他搭訕,為了不撕破臉,他買了飲料請對方喝,試圖打發,不料大學生想盡辦法找到他,只為送他一件有布國特色的衣服;大學生像中了頭彩一樣興奮地說:「從沒想過一個異地的陌生人,會在我搭訕後,熱情的招待我,我很感動!我覺得,一定要回饋我的熱情!」原來,對方只是想交朋友,陰錯陽差認識了一位朋友的戴裕霖,有些慚愧。
沒多久,戴裕霖又度過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一個外鄉人,拿把傘,狼狽地趕路,恰巧一位騎車急著返家、淋了一身濕的居民路過,居然停下來問他是否要搭便車,雖然不同路,對方還是載他到旅館附近,沒走幾步,又有人詢問要不要搭便車。連幾日的感動,戴裕霖深深體悟到「人性的光輝」。
經歷欺騙感動
視角不再單一
很多人說,做國際服務,能培養國際觀、開闊視野,但很少人能具體說出會得到什麼樣的視野。
戴裕霖見過可怕的畫面、被黑心商人騙過,也被小女孩的鬼臉逗樂、被居民的熱情感動,還參訪過奢華別墅、觸摸過土屋和與賤民交談,不知不覺的,看事情的角度有了一體兩面,還有更寬廣的心去包容真相。
對於國際志願服務,戴裕霖說:「我相信,人人都有築夢、圓夢的機會,只是這樣的舞台,需要『勇氣』去追尋!這樣的能力,需要『智慧』去培養!」儘管義工能做的國際援助有限,但千萬別小看這些點滴的服務;義工和被服務者共同經歷的回憶、關懷與感動,未來會串起更多的交流與專業的行動,為世界帶來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