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伏案寫稿的背影 已成永恆

陶幼春 |2011.03.30
2034觀看次
字級


楚戈作品《遠方在下雨》,2008年。 圖/陶幼春提供


  記憶中,楚戈埋首書桌前專心寫稿的背影,是每天必定瀏覽的風景。



他的書桌就位在臥床的旁邊,每天早上一睜開眼(我平時晚睡晚起,但晚起也不會超過八點),映入眼簾的就是他那熟悉的背影,夏天是一件白色汗衫,冬天是棉襖,裹上一條圍巾。寫稿時,他全神貫注,完全忘卻了外面的世界,我有時玩心一起,在他背後輕輕一拍,嚇得他驚跳起來,哇哇大叫,有時他會暴跳如雷,回過神來總會慢條斯理的說:「不要這樣嚇我,老人家這樣很容易會中風的。」雖然如此,我總是忍不住想要逗逗他,他的文思敏捷,感情豐富,或許會把我這頑童寫進文章裡也說不定呢。

  為楚戈整理他的資料,發現他寫的稿件之多真的是可以「堆積如山」來形容了,不論是藝術評論、散文、小詩、古美術研究、甚至是政治評論,幾乎是事事關心。他下筆飛快,一篇散文頂多幾個小時就可寫完了,藝術評論也是半天就可完成,唯獨讓他費心最多的《龍史》一書,在出版前可說是一改又改,讓幫他打字的我幾乎抓狂。

  我喜歡看楚戈的文章,他的文筆清新,感情真摯,讓人感到親切又感同身受。文章中處處可見到楚戈的小幽默,他在〈寂靜的邊緣〉文章中形容:「我在飯桌上,像卡通貓被小老鼠戲弄而尋思對策那樣,用指頭一二三四輕扣著桌面,沒錯,一點也聽不到一二三四的節奏,我改用手掌輕拍,再繼之加重,也沒有聲音,就像拍在海綿上似的。」如此這般傳神的形容了自己的耳聾,他形容第一次看到小時候的愛亞,她手上有片醒目的胎記,因此暗自封她為「黑手黨」,種種楚式幽默,讓讀者不禁會心一笑。



我一向是楚戈寫作的得力助手,負責幫他聯絡報社投稿,有必要時幫忙打字,事情雖然繁瑣,見報後獲得了許多人的回響,也覺得與有榮焉。

  唯一一次我反對他寫作而且罷工抗議,發生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當時很多的事情荒腔走板,社會秩序一片紊亂;燒出了老先生的滿腔怒火。那時他有點像著魔一樣,日以繼夜的埋頭在書桌前,一篇篇執意的寫出他對於執政者的不滿,當時不滿時政的人多如牛毛,報紙上「民意論壇」這種意見公開的版面,每天都爆滿,他的稿件自然不可能每篇都用,讓他嘗到了不少次被退稿的經驗。這件事激起了他湖南騾子的拗脾氣,想到從前報社向他邀稿,禮遇備至,還特地派專人到故宮博物院他的辦公室外,耐心等待他寫完後,立刻飛奔報社送印刷,如今他的稿子卻頻頻遭到退稿,讓他感慨萬千,他除了大罵報社無膽,寫稿寫得更勤,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

我並非對政治冷感,但感覺到他浪費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在這類文章上面,屢勸不聽,我就故意不幫他投稿,以示抗議。他偷偷的要菲傭幫他拿到外面傳真或寄稿到報社去,讓報社立場尷尬又不勝其煩。還好當時《獨家報導》邀他寫專欄,每週一次,讓他暢所欲言,他的怒氣總算找到了出口,心中的波濤才慢慢的平息了下來。



好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那時每次見到他,都勸他:「楚戈,別寫了,還是多畫畫吧!」周院長極愛楚戈的畫,她家中有些小畫,還是當年他們兩人在故宮工作時,她在楚戈的垃圾筒裡撿出來的,楚戈丟棄不要的畫稿。楚戈的畫作和他的書法一樣,有著一種外人模仿不來的獨特魅力,美國耶魯大學的班宗華教授(Richard Barnhart)這樣說:「楚戈的畫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是與另一個人、一個心靈,乃至一個國家之間動人的邂逅一樣。」

他的畫和寫作一樣,很早就受到了各方的肯定,向他買畫的人不在少數,但令我吃驚的是,這樣的楚戈在我們認識之初,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光蛋。部分原因出在他不善理財,而且常常吃藝廊的悶虧,更大的原因就誠如好友辛鬱所描述的:「由於天生的喜感,他把寫詩、畫畫,當作一種遊戲來處理,他隨寫隨畫隨扔,只要得到快樂。」他開畫展,朋友向他要畫,他就慷慨的任人拿走,以至於多年來留在自己身邊的畫所剩無幾。一直到旅法畫家朱德群某次正經的勸他:「楚戈,一個畫家一生,至少要保留幾件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這樣才對。」他才留下了幾張畫作。



國畫大師張大千生前曾對楚戈說過:「我以後,就是你和江兆申了。」對他是欣賞也是期許,他如果順著這條康莊大道走下去,早就可以名利雙收。但將繪畫視為職業,讓他覺得無趣,他將畫畫當作是充電、玩耍,是寫作疲累後最好的調劑,生活中的任何東西,報紙、菜瓜布、排筆、沙石、繩子、色紙、水墨、壓克力色彩、國畫顏料,他都可以拿來創作,愈沒玩過的東西愈能引起他的好奇和嘗試,三年前他偶然用油彩作畫,自此愛上油畫,欲罷不能,一直到一年半前他生病臥床之前,他已經完成了數張三百號以上的大畫,仍然意猶未盡。



他個頭雖小,但創作時迸發的能量相當驚人,除了令人目不暇給的畫作,他還愛作銅雕、繩雕,想弄一個全亞洲最大的龍文化雕塑公園。



正因為心中充滿了熱情,時間總是嫌少,每種玩耍他都不能停頓太久,時間到了,他就會回到那書桌前的小小方寸之間,專心的寫下自己對世界的期許。昏黃的燈光下,那小小的身影顯得有點孤單,卻不知道他已在台灣的藝文界留下了多麼鏗鏘的回響,如今斯人已逝,那伏案寫稿的背影,已鐫刻在我的記憶中,成為永恆不滅的風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