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語出龔自珍〈已亥雜詩〉第125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人龔自珍(1792-1841),出身名門,父親龔麗正官至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母親段馴則為知名學者段玉裁之女,著有詩集《綠華吟榭詩草》。因此,龔自珍七歲時便由母親教授唐詩;十二歲受到外祖父段玉裁指點,學習音←訓詁之學;接著受到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摒棄考據訓詁,一心追求經世致用之學,亟思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等文,揭露腐敗的專制政權,鋒芒已現。二十七歲中舉後,五次會試均落選,直至三十八歲那年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但僅在京城擔任閒職,雖曾提出政治改革建議,但不被重視;其後更因言論激烈,受到權貴排擠。
1839年,四十八歲的龔自珍辭官歸里,回到杭州家鄉擔任教席。在漫長的歸途中,寫下了長篇詩歌〈己亥雜詩〉315首,將大半生的經歷吟成詩句,成為別出心裁的「自傳體詩歌」。這首錄自〈己亥雜詩〉第125首的詩裡,可以看到龔自珍雖在辭官南返的途中,其政治心聲仍是慷慨大氣的。
簡潔的詩歌,表達了龔自珍對於政治社會的看法。首先,他慷慨陳詞,指出萬馬齊瘖、朝野噤聲的悲哀現實。接著暗示要改變這種沉悶與腐敗,需要依靠一股波瀾壯闊的巨大變革,才有可能使中國生氣勃勃;而改革的關鍵正是人材。因此,唯有朝廷願意破格薦用人材,才有改變的可能。因此,龔自珍大聲向老天疾呼,請祂重新振作精神,多為人間降生更多人材。由此可見,龔自珍處在非常時刻,深知力挽國家狂瀾的大任,唯有繫於秀異人材的崛起。足見其識見之深刻。
一百多年前,龔自珍用盡生命力量的吶喊,除了為沉痾已重的國家把脈並提出破拔人材的良方,同時也為自己大半生的沉浮不定下了註腳。若當年有人適時地破格錄用他,目今或許氣象一新也說不定。因此,李白當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慨嘆,也在龔自珍身上隱約重現;而今人似乎也仍舊面臨著龔自珍當年的情境。人材確乎需要伯樂,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