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科技發達的現代,無人彈奏的大提琴竟也能和舞者同台演出。這項人工智慧就出現在雲門舞集二的二○一一春鬥「遊戲場」舞展,編舞家黃翊的「機械提琴酖交響樂計畫之一」中;除此之外還有布拉瑞揚的《出遊》、鄭宗龍的《牆》,以及孫尚綺的《屬輩》。這四名二十七歲至三十七歲的年輕編舞家,在舞作中營造出四種迥異的舞台性格,將於二十三至二十六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之後再到台中、高雄一起尬舞。
黃翊的「機械提琴酖交響樂計畫之一」是繼「SPIN」後另一個實驗創作。他邀請歌手張懸及作曲家孫仕安以舞為原始構想作曲;由張懸看到舞者動作後唱出旋律,由大提琴手演奏,黃翊再根據旋律修改舞者動作,透過這些重複的互動,呈現出他對聲音與肢體語言的認知。黃翊表示,「機械提琴酖交響樂計畫之一」並非完整作品,他的最終目標,是要舞者以「舞蹈」來指揮整個機械交響樂團。
而布拉瑞揚指出,十一年前的作品《出遊》很復古且簡單,像紅酒一樣,隨著時間散發出更香醇濃郁的韻味。許多人覺得以舞談生死很沉重,但他卻認為此小品能讓心靈被解放。十一年後重排《出遊》,從素描變成油畫,筆觸更細膩。
鄭宗龍《牆》的音樂和舞蹈結構複雜,每個舞蹈動作和節拍都需算得很精準。鄭宗龍表示,二○○九年他正隨雲門二到處巡演,忙碌地無法編舞,內心很困頓,但在看到觀眾的熱情後,內心的《牆》被打開,發現藝術家不該閉門造車,而該將藝術帶給觀眾;因此,今年的《牆》變透明了,觀眾可以跟著舞者攀上牆,看到外面開闊的風景。
孫尚綺的《屬輩》則簡單卻深沉,他在《屬輩》玩即興,解構音樂,舞者們大膽開發身體的各種可能性,像是一部以身體說故事的電影,每個段落都有不同的情節。
另外,昨天晚間雲門頒發二○一一年羅曼菲舞蹈獎助金,六人獲得獎助。包括余彥芳、陳韻如、楊乃璇、孫佳瑩、黃郁慈,以及首度應邀為「春鬥」編舞的孫尚綺。此次參與「春鬥」舞展的編舞家布拉瑞揚、鄭宗龍、孫尚綺與黃翊,都受過羅曼菲提攜,四人不約而同憶起「親愛的曼菲老師」,心中無限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