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雨蓓已經成為法國電影的經典型人物,不管她演什麼,都必須當作收藏品般探究。每次看她演出,像是經驗一場苦行僧般的洗禮,備嘗人間極致的心靈折磨,戰戰兢兢地觀看,彷彿就在一旁陪著,不能替她疼,就只能嘗試一起體會她正在經驗的淬煉。
作為一個演員,畢生當中能挑戰一回剝皮式的角色,已經夠令人戰慄的了,而伊莎貝雨蓓幾乎得了上癮症,一次比一次難度更高,甚至讓人有不忍直視的顫抖,幾乎每根神經都被她嚇醒了。於是,只要看到演員表裡面有她出現,就是必看片,即便是觀看伊莎貝演出,從來都不是愉快的經驗。
這一回,更嚇人地,她演出一位打算看心理醫生的妓女,卻剛好遇上一位需要妓女救贖中年危機的心理醫生,這兩人該如何互助?
在每一刻瀕臨擦槍走火的瞬間,她們都迴避了爆出火花的可能;我喜歡這個導演,製造很多緊張,卻不折磨觀眾,點到為止地讓人知道現場可能會發生的殘酷,卻既不歹戲拖棚,也幾乎遏止了事件的延續可能;整部電影,鎖定了心理狀態的探索,絕不灑狗血地餵養觀眾的嗜血怪僻。
電影裡有三位心理醫生,第一位是伊莎貝雨蓓的恩客,第二位是準恩客,也是迫切需要治療男主角,而第三位則是伊莎貝的救贖。在角色安排上,非常細緻到位,看似巧遇的每個人物,卻毫無漏洞地連結了起來,一秒鐘也不浪費地,敘述了說故事者的直觀論點:「治療!必須來自由衷的慈悲,與充分的專業道德。」此道德非彼道德也,這是非常深具古意的道與德;既非社會地位的道德制約,亦非傳統禮教的道德鎖鏈,卻是發自內心的智慧與慈悲,給予絕對的人類尊嚴,對自己對旁人都一視同仁的眾生平等。
影片一開始,的確會讓人緊張難受,直到第三位心理醫生出現後,劇情急轉直下,伊莎貝雨蓓那天生面無表情就有戲的悶葫蘆,終於炸開來,紓解了觀眾的壓力……
下半場戲,有好多畫面都特別感人;伊莎貝雨蓓終於撕開顏面怒吼,醫院裡的重度自閉症患者,適時地牽起飆淚中伊莎貝雨蓓的手,導演安排了一場慈善拍賣會裡的天使雕像,側寫了第三位心理醫師的獨特人格影像……我只能說,這部電影,不管你是否喜歡,絕對是收藏品等級的電影,只要是影像愛好者,都有典藏的必要。
我猜,導演想說的是,不管這人世間,我們從事的是何種行業,受人尊敬還是鄙視?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單單是這陰暗面的祕密角落,便早已打破階級界限,而教人明白了眾生平等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