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國內每三個產婦就有一人剖腹產,醫界根據健保申報資料分析,發現約有百分之六的剖腹產孕婦,不是因為胎盤前置等醫療需求而剖腹,這一刀雖可避免生產痛,也可配合選時辰,但醫師憂心剖腹產出血量較大,易有沾黏與發炎後遺症,加上選時辰可能不小心導致「人為早產」,造成新生兒出現呼吸道問題,並不鼓勵。
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長謝燦堂昨在周產期研討會,發表國內「非醫療適應症剖腹產」的數據分析,他表示這類產婦約占全國總生產比率的百分之二、占剖腹產族群的百分之六;以年齡層來看,三十五歲以上高齡產婦,是年輕族群的二至三倍,但是高齡產婦若沒有胎位不正、胎盤前置、產程延遲等問題,「高齡」並非剖腹產的必要條件。
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淳森觀察,非醫療適應症的剖腹產有逐漸增加趨勢,最常見的原因是怕生產痛、認為自然產會影響性生活滿意度、算命指定生產時辰,因此即使須自負差額,對許多只生一胎的產婦來說,不論自己是否面臨生產的醫療問題,早就決定要剖腹產。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說明,從最後一次月經開始起算,產婦滿三十八至四十二周都稱為足月生產,但如果經期不規律,自以為已滿三十八周,事實上可能還沒足月,自行選擇剖腹產,可能出現「人為早產」,增加新生兒呼吸窘迫等問題。
謝燦堂表示,對非醫療需求者,仍鼓勵盡量自然產。然而他也強調,醫師有責任提供產婦不害怕且可緩解生產痛的生產環境,且告知產婦自然產、剖腹產的優缺點,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要因為挑時辰而影響孩子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