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小心黃頭鷺可能是傳播禽流感的高危險群!國科會委託中山大學及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台灣田野間常見的黃頭鷺,常往返於溼地與養禽場之間,有可能成為傳播H5N2型或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橋梁。
多年前香港爆發人類感染禽流感疫情後,禽流感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型流感之一,全球各國均全力防範。該研究團隊二○○八年至二○一○年間進行野外調查,透過繫放標記、無線電及衛星追蹤技術,了解候鳥傳播禽流感的種類及方式。
另外,在高雄縣永安溼地、鳳山水庫及舊鐵橋人工溼地,每月觀察附近二十五個養禽場內的野生鳥類,並在漢寶、香山、無尾港及花蓮溪口溼地附近的養禽場,進行野鳥觀察,結果發現,候鳥進入禽場的數量低,直接傳染疾病機率不高。不過,意外發現,黃頭鷺常出現在養禽場及溼地,他們在蛋雞場內捕獲五隻黃頭鷺,其中一隻檢驗出病毒。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表示,黃頭鷺是留鳥也是候鳥,春耕的農地上常見其蹤影。去年三月十三日他們在蛋雞場內繫放,裝上衛星發報器的一隻黃頭鷺,四月從鳳山水庫北返中國大陸安徽省洪澤湖附近,十月二十五日又往南飛到越南中部地區度冬,至今仍停留當地。
張學文強調,這顯示來台灣度冬的黃頭鷺,不但會直接進入蛋雞場內覓食,還會在遷徙過程中,跨越不同國家。他擔心,一旦黃頭鷺在遷徙過程中,從其他野鳥身上感染禽流感病毒,傳給台灣養禽場雞隻,最後可能突變傳染給人,造成人傳人的流行疫情危及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