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歌仔演故事 文/郭麗娟 圖/晨星出版公司提供 |2011.03.15 語音朗讀 7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陳三五娘》劇中飾演ㄚ環「益春」。歌仔戲歷史淵源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戲劇之一,十九世紀末從中國漳州移民到宜蘭的漢人,運用閩南小調搭配車鼓陣等藝陣身段,發展出一種「本地歌仔」表演型態。初期歌仔戲沒有戲台,直接在地面表演,又稱「落地掃」、「土腳侳」,當時所唱曲調以〈四空仔〉為基礎,然後慢慢演變出〈古七字仔〉、〈賣藥仔調〉等。宜蘭的歌仔助、陳三如、鱸鰻獅等人,約是在一八九○至一九一一年間教子弟班唱「歌仔」。這種以台語發音,通俗好聽又親切的曲調,很快地傳到西部平原,一些早期盛行的北管、亂彈、四平等劇種,發現民眾喜歡哼唱「歌仔」,便開始學習〈七字仔調〉並融入戲劇中。野台歌仔戲 老調唱腔風靡全台約在一九二○年代,「歌仔」吸納其他劇種的身段台步、音樂曲調、布景裝扮等舞台藝術,逐漸從小戲擴展為大戲型態的「野台歌仔戲」,並且在廟會節慶中演出,此時已有〈大調〉、〈雜念仔〉、〈倍思仔〉、〈串調仔〉等被稱為「老調」的一系列唱腔,再加上吸收南北管而來的〈將水〉、〈緊疊仔〉等,這些豐富多變的曲調,讓歌仔戲在日治時期的一九二○到四○年代,也就是「內台戲」鼎盛時期,風靡全台。內台歌仔戲 紅到東南亞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日本對民俗活動的寬容政策也改為「禁鼓樂」,不准戲班演出傳統戲曲,許多戲班只好改演「新劇」。一九四五年終戰後,台灣人紛紛請戲酬神,歌仔戲團又恢復蓬勃氣象,一年就組了三百多團,四年後更增至五百多團。戰後的十餘年,可以說是歌仔戲的黃金時代,人才輩出,除活躍於舞台上的內台戲外,還有「廣播歌仔戲」以及「電影歌仔戲」。一九六二年台視開播,「電視歌仔戲」改變民眾出門看戲的習慣,內台戲漸漸失去觀眾而被排擠到外台,但此時期內台歌仔戲在東南亞華人市場逐漸興起,一九六○年前後,還有戲班組團赴海外演出,許多演員拜這波風潮所賜,從海外紅回台灣,這股熱潮持續到一九八○年代中期。一九八一年,歌仔戲受邀參加「國際藝術節」在國父紀念館演出,開啟「現代劇團歌仔戲」時代,全國各大專院校和民間社團紛紛成立歌仔戲研習社;一九九四年復興劇校設立歌仔戲科(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全國第一個歌仔戲專屬基金會也在二○○○年正式成立,隨著視聽媒體的多元發展、各種文化政策的擬定、藝文活動的舉辦等,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參與,為歌仔戲注入創新和旺盛生命力。藝師STORY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戲劇人生素有「台灣第一苦旦」美譽的廖瓊枝,擅長「哭調」,獨具特色,被譽為「東方最美的詠嘆調」,之所以擅長哭調,與她充滿戲劇化的一生密不可分。因為打從她哇哇墜地便轟動鄉里:家境富裕的父親和「散赤」人家且未婚懷孕的母親,註定無法有美滿結局,一九三五年出生的廖瓊枝只能從母姓。四歲那年,母親船難身亡,改由外祖父母照顧,外祖父過世後與外祖母搬到艋舺西園路。當時住家附近的「進音社」(歌仔戲子弟社)晚上會邀集民眾唱歌仔戲,廖瓊枝因為想擁有一雙繡花鞋而加入,最後卻意外在工廠受傷,沒有參與演出。九年磨練技藝 綁戲囝仔成苦旦廖瓊枝十三歲時外祖母去世,一九四九年以「綁戲囝仔」的身分進入金山樂社,開始學戲。第一位老師是喬財寶,基本工包括「拗腰」(下腰)、「走圈」(跑圓場)、「蹍步」(雲步)、「蹉步」(碎步)、「釘腳」(蹲馬步)、「擋壁」(倒立拿頂)等,教她武功身段的老師叫做「狗仔桑」,教唱腔的則是「阿龜仔仙」。廖瓊枝十四歲學戲,十八歲出班,正好遇上歌仔戲「內台戲」最風光的時期,那時前後待過的戲班包括:金山樂社、金鶴、富春社、美都、龍霄鳳,在這九年的時間繼續磨練,尤其是一九五六年加入龍霄鳳,在知名小生陳秀鳳的指導下學習苦旦精華。聽的、演的 演員急趕台一九六○年代,台語歌舞片和黃梅調電影興起,內台戲式微,廣播歌仔戲取而代之,那是歌仔戲的另一波高潮,當時全國從南到北,各家電台幾乎都有歌仔戲節目。六二年廖瓊枝受邀演出台視製作第一檔電視歌仔戲《白蛇傳》,並在六四年為戲班編寫了一齣新戲《宮怨》,這是廖瓊枝第一次編劇,之後則把童話故事《灰姑娘》改編成兒童歌仔戲《黑姑娘》,古戲新編的則有:《陳三五娘》、《山伯英台》、《王寶釧》、《三娘教子》、《宋宮秘史》、《花田錯》等。進入文化界授業傳藝計畫啟動一九八○年廖瓊枝參加師大音樂系教授許常惠舉辦的第二屆「民間樂人欣賞會」,單獨演唱拿手的歌仔戲哭調,從此進入文化界,歌仔戲也成了唱給外賓聽的本土戲劇曲調。一九八一年開始,廖瓊枝在大專院校的「歌仔戲研習營」擔任講師,八五年應宜蘭縣立文化中心之邀錄製第一套《台灣戲曲音樂集》,裡面收錄了一百多種歌仔戲唱腔。八八年在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後,九一年組「薪傳歌仔戲劇團」。除了台灣各地紛紛成立的歌仔戲研習社,其他如大學、國小等,甚至到九四年成立的復興劇校歌仔戲科,幾乎都鎖定廖瓊枝為教學第一人選,而她也憑著自行整理出來的唱腔還有身段建立教學方法,一步步拓展歌仔戲業餘學習人口。九八年獲傳統藝術最高榮譽「民族藝師」肯定,同年九月再獲「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經典劇示範唱腔影像化 盼成立國家歌仔戲團二○○○年台灣正式成立的第一個歌仔戲專屬基金會「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民族藝師││廖瓊枝」歌仔戲保存計畫,將約兩百首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曲調,用影像的方式紀錄下來,是國內歌仔戲唱腔最有系統的一次紀錄活動。廖瓊枝在二○○八年獲行政院文化獎肯定,二○○九年成為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第一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並在同年演出封箱戲《陶侃賢母》。廖瓊枝表示,目前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政府籌組國家歌仔戲團,讓專業的前場演員和後場樂師生活無後顧之憂作。 前一篇文章 【文化大觀園】一字並肩王 下一篇文章 【止觀講座‧摩訶止觀】正修行--諸見境 11 熱門新聞 01渥太華佛光山 授海狸童軍領巾2025.11.1702【詩】遊園地.競馬場2025.11.1703警告日本 陸黃海軍演、籲暫勿遊日 2025.11.1604落葉刺繡 巴西百鳥寫真集2025.11.1705芬普尼毒蛋 又爆4萬顆流入市面2025.11.1606墨西哥熱氣球節 高空爭豔2025.11.1607克林姆富家女肖像畫 估值46億元2025.11.1708【快樂塗鴉簿】熱鬧的內灣小鎮2025.11.1709中日緊張 陸4海警船巡航釣魚台2025.11.1710【海闊天空】濟州島旅記 解鎖美景美食2025.11.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走讀城鄉】全台第一座公路博物館 ──幸福公路館 【走進大西南】中國西南民族的冷兵器(上)【星海雲瀑──2025江心靜創作展】在光速與永恆的交會處【翰墨天地】浮生若夢誰非寄【歷史點滴】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翡翠水庫興建始末(上)【書藝心語】天才與白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