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蔣孝嚴提案修改「全民國防教育法」,表示台灣已轉型,教官不再執行政治任務,加上將實施募兵制,國軍兵力裁減,近四千名教官是否有必要留在校園,從事非軍事任務,值得檢討。
從前學校有教官,高中男生制服像軍服,戴大盤帽,曾有外國人以為台灣有「民兵」。學校有教官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作法」,是威權時代產物,如今兩岸局勢趨緩,不但本來就馬虎了事的軍訓課不再有必要,「政治思想教育」更是不符民主時代的潮流。
有人擔心教官歸建部隊後,校園安全堪虞,但國中小學沒有教官,有校園安全堪虞的問題嗎?蔣孝嚴說,教官所受軍事訓練並非負責校園安全,更不是當學生的生活輔導師,「這些工作應委由保全及專業的心理或社工師擔任」。
說得沒錯,高中職的教官早已淪為上下學時指揮交通的「交警」,巡視校園的保全人員,現行軍訓課也已變調,教官帶學生去打漆彈,名為學習「實戰經驗」,其實根本是玩遊戲,據說,還有教官帶學生去攀岩、看電影,甚至教塔羅牌。
教育部軍訓處表示,吳清基部長主張「學生所到之處就是校園,全國教官要二十四小時為學生服務」,過去也有人向學校反映,有些校安工作還是由教官做最好,如學生在校外發生車禍、打架等意外,或住宿舍與房東發生糾紛,只有教官能二十四小時待命處理。
這種想法似是而非,這樣一來,除了軍訓課,教官工作等於與駐警隊、生活輔導組重疊。
校安應由保全員接手,輔導則由專業的心輔人員接手,他們也都能二十四小時待命,這才合理,否則教官的官階從少將到上尉都有,專長是軍事作戰,要他們指揮交通、巡邏校外宿舍,豈非大材小用、沒適才適所?
張孝維(台北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