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教育欠學生一個道歉…

陳伯軒 |2011.03.11
1510觀看次
字級

自教育改革以來,國文教育政策無論是授課時數或文言文比例等,每每成為各意識形態爭執的火藥庫,但只看到各方人馬執著於「量」,可悲的是這種「量」的爭執,仍是「填鴨式」的思維,未深入教學現場思考「質」的問題。

文學教育除肩負文化傳承任務,也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意教育。所謂涵養道德,並不能簡單地由文化基本教材或國文課文傳授,道德源自於同理心,也就是「恕」,但單純地將「概念」傳遞給學子,無助他們在生活中實踐。

因此,師長應該有更多的引導、討論及以生活事例佐證,而這種教學必會占許多授課時數,因而以「質」為出發點,無論文言或白話文,不但不該增加,甚至要減少。

文言文不該只是翻譯為白話文,然後按照教師手冊或參考書,教導字詞解釋,甚至破碎的修辭格,與充滿問題的文法句型等,更是文學教育的腫瘤,讓學生陷入支離的知識,誰會喜歡文學?

至於現代文學,也該避免僅以「鄉土文學」作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型態,應加入多元風格,對一篇小說、散文或一首詩,老師應講出精妙之處,或帶領學生理解作家的關懷,否則,單看那些作者簡介或題解的空洞描述,如「冷筆中有熱情,簡筆中有繁趣」,或「質樸雄渾」、「醇厚雋永」等,編寫課本的教授打迷糊仗也就罷了,老師若不能講出什麼是「冷筆」、「繁趣」,也無法讓學生明白「質樸雄渾」、「醇厚雋永」,難道不感到羞慚嗎?

國中國文的教學目標,應是培養學生具有基本且正確的語文使用能力,高中則是逐漸朝向精緻,超越語文技能層面,期望培養學生更多元的思考,但目前在各種本位主義下,國語文教育變得扭曲怪異,不但與其他科目互相排擠,為了國文領域中的文言與白話比例也爭論不休,卻不面對縱使有完美的教材,卻沒有與之相當的師資及教學實踐,一切都是空談的事實。

沒能讓學生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只是變相地填鴨,無論立場為何,不管是學院教授或教學現場的老師,都欠學生一個道歉。

陳伯軒(台北市/教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