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說「發韋陀見」的情形:
這其中,因所讀的經書不同,引發的「韋陀見」也不同。如外道所讀、所發的現象,都是一般三皇、五帝之書,以孝治家,以忠治國,輔國利民的道理。但因所讀的部帙不同,詮釋也會不一樣。書讀的多,則所知就廣;書讀的少,則所知狹隘。我慢自大的程度,皆由於對文字所知不同而有差異。
不讀、不發三藏文字者,不知三界內的名相,則所知見解狹隘;若發而讀的人,則所知見解深廣。不發不讀大乘法門者,不知三界外名相,則所知見解狹隘;若發而讀的人,則所知見解深廣。所以,引發「韋陀見」,也因所讀經書的多寡、發與不發而有所區別。
但在佛法中的內外道、各種邪見,都具有明理的智慧、神通,又如何辨別邪、正呢?如:迦毘羅外道(數論派之祖),研究其根本問題,皆從自認為沒有邪見(邪無注)所生起的。
若執取「因中有果」這一句,就已是破一切法了。因此觀念,利用神通,令人信受「因中有果」的道理,所引發不同的「韋陀見」,也是為說明「因中有果」的主張。故,所行、所說、所見,皆歸向「因中有果」,亦依此而動身、口、意,造無量罪。由此,即可知是迦毘羅外道也,其餘外道的情形,也是如此!
第三、說明過失
說明諸見的過失,分為:一為正明過失,二為諸見境真偽的判別。
一、正明過失:從外邪、內邪的角度談起:
(一)外邪
首先以中國古老文化《易經》、《老子》、《莊子》三玄來說明其缺失:
1.《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它是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其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此約「有」的角度說明。
注解:
邪無:有二種意義:一為各派自以為是正理;二是綜合他家之理,合之亦為正理。正理則「無所謂邪」。但實際上,追述各派的源流及其目的均不同,又豈能沒有邪見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