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錫坤1980年代開始與現代表演藝術如「優人神鼓」等結合。
王錫坤(中)30歲才從學徒做起,一肩扛起父親打下的信譽與響亮名號。

台灣鼓歷史淵源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也是通訊工具,在宗教信仰中更是重要的法器之一,甚至被運用到軍事上。
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擂鼓助威的傳說是黃帝與蚩尤之戰,《黃帝內傳》記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從這則傳說中可見兩軍交戰時,擂鼓能充分發揮激勵軍心、鼓舞士氣的作用,《荀子‧議兵》裡還記載著:「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鼓的種類,大約可分為:台灣獅鼓、廣東醒獅鼓、大鼓〈用於寺廟〉、扁鼓、堂鼓、鳳陽花鼓、腰鼓、排鼓,八角鼓和板鼓。其中,「板鼓」一般用於北管和平劇,又稱「頭手鼓」,就是帶頭起音的意思,板鼓敲下去,其他樂器才會跟著演奏。
跳鼓陣源於大鼓涼傘
中國的各種戲曲應在十七世紀中葉隨漢人傳入台灣,而身為重要樂器之一的鼓也隨之進入劇團後場,接著,廟會藝陣表演中開始出現結合舞蹈的「跳鼓陣」。
據民俗學者吳騰達考證,「跳鼓陣」的起源,應與中國福建民間的「大鼓涼傘」淵源關係最為密切。相傳一五六四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名將戚繼光在九龍江口大敗倭寇,漳州百姓冒雨犒勞戚家軍,軍民在雨中敲大鼓、唱錦歌,邊歌邊舞歡慶勝利,而後衍伸為「大鼓涼傘」,至於何時傳到台灣?如何演變成「跳鼓陣」?目前尚無文獻可考。
台灣製鼓起於新莊
台灣的製鼓重地在新北市新莊,十七世紀中葉,新莊是淡水河流域新興的集散地。日治時期,新莊老街擁有「布袋戲巢」、「戲窟」、「戲館巷」的古稱,因當時街內曾同時存在九個北管後場的布袋戲班。這些戲班以及民俗廟會活動最不可或缺的樂器││「鼓」,便在新莊開始了製鼓傳奇。
一九八○年代,鼓開始嘗試與現代表演藝術結合,「優人神鼓」在一九九六年創作〈海潮音之聽海之心〉,整場表演,先是以驚天動地的鼓聲訴說大地初始的崩裂,接著咚咚的小鼓宛如水滴,由小至大匯聚成海,男鼓手充滿力道的擊鼓聲,就像海浪拍打岩石,怦然震懾人心。
無論是宗教裡的「暮鼓晨鐘」,還是廟會藝陣表演「跳鼓陣」,又或是劇團後場舉足輕重的樂器,甚至於現代表演藝術的心靈震撼,鼓聲在台灣人民生活中,早已成為鐫刻腦海的記憶之音。
藝師STORY
←仁和兩代傳奇
子承父 由學徒一路走來
製鼓藝師王阿塗技藝精湛、聲名遠播,但並未傳藝於子,當生命突然凋萎,曾響遍全台的鼓聲也隨之驟歇;長子王錫坤,以父之名從學徒做起,一肩扛起父親打下的信譽響亮名號,經多年學習奮鬥,終於讓「←仁和」鼓聲再揚,讓全世界聽到台灣。
獨鍾傳統戲曲 耳濡目染技藝上手
王阿塗一九○七年生於新莊,十歲隨木匠習藝,卻經常跑到戲班玩耍,因緣際會學會吹奏嗩吶,也曾在布袋戲班擔任後場樂師,十七歲時決定立業,便興起製作皮鼓的念頭。當時三重、新莊、泰山一帶寺廟甚多,廟會活動頻繁,無論是戲班或是藝陣,鼓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製鼓工作完全仰賴人工,更需嫻熟木工、皮工、鐵工等技藝,由於曾學木工,弧度要求精準的鼓桶製作難不倒他,而會吹奏樂器也使得他對音律的領悟力足以調音,雖說沒有師承,但以心思靈巧補足,於是一九二四年在新莊市碧江街掛起「王源興鼓廠」的招牌,正式製作皮鼓;更跑去偷看泰山著名製鼓師蔡心瓠製鼓,再揣摩技巧,改進技藝,終逐漸在新莊打開知名度。
嗩吶改良 「←仁和」吹鼓雙霸
一九三七年,日本管制廟會活動與戲班演出,皮鼓生意受到影響,王阿塗便與李子財、李玉坤兩兄弟一起研發製作嗩吶。嗩吶的用途廣泛,舉凡婚喪喜慶各種場合都用得到。王阿塗在這次機會裡對嗩吶構造中的「吹管」進行改良,從原本筆直細管狀,修改成細長、一邊微凸,看起來像鯽魚肚的造型,可以讓嗩吶在吹奏時音色更渾厚、柔和。
此舉使得這時期的王阿塗製作嗩吶的名聲遠超過皮鼓,並在一九二九年成立「←仁和吹鼓廠」,專製皮鼓與嗩吶。
棄商回歸父業 「←仁和」再響
終戰後,請戲酬神的廟會活動復甦,北部地區各大寺廟如行天宮、龍山寺、指南宮等,都指名購買「阿塗師」的鼓,王阿塗在鼓界盛名遠傳,但他始終認為製鼓是卑微行業,再加上父親是私塾老師,他希望子女能承襲讀書人家風,所以五個孩子雖從小耳濡目染,卻不曾實際參與製鼓。
一九七三年,王阿塗因心肌梗塞突然過世,母親和從小跟著父親學藝的舅舅雖勉力支撐,許多客戶仍隨父親過世而流失。
王錫坤退伍後,遵從父親遺願,考上大學夜間部,白天在店裡幫忙,但僅限一些雜務,真正使他決定當個製鼓師的契機是大學畢業前,舅舅想使用「←仁和」的招牌另立門戶;為了不讓父親打下的基業就此技藝失傳、招牌不保,在三十歲那年,放棄從商,轉而繼承父親的衣缽。
剛接手時,一面要學習製鼓技巧,還要挨家挨戶發宣傳單、拜訪寺廟,積極開拓客源,幸而父親教過的一名徒弟回來幫忙,「←仁和」才慢慢上軌道。
雖是新手上路,王錫坤卻趕上一股發展事業的熱潮;一九八○
年代中期,「大家樂」風行全台,簽「大家樂」贏錢的人,為了還願,會購買鐘、鼓、香爐等法器酬神,由於這三樣法器「←仁和」都有生產,王錫坤訂單接都接不完。
經過兩、三年的磨練,王錫坤終於能獨立製鼓,除找出父親當年的手藝訣竅外,更加以創新,提昇質感。王錫坤對鼓的努力與執著獲得各界肯定,各類表演團體,如:優人神鼓、蘭陽舞蹈團、漢唐樂府、小西園掌中劇團、日本擊鼓團、朱宗慶打擊樂團等等,以及國內外佛寺宮廟,都指名使用「←仁和」製作的鼓。
二○○二年王錫坤在工作室隔壁成立「←仁和鼓文化館」並對外開放,館內陳列台灣三大製鼓師:蔡心瓠、蔡寬諒、王阿塗的作品,不僅為台灣製鼓藝術留下珍貴文物見證,王錫坤還親自導覽講解,對推廣鼓文化和工藝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