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心事】東風知我欲山行

羅秀美 |2011.03.07
7088觀看次
字級

「東風知我欲山行」語出蘇軾〈新城道中〉之一:「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詩人蘇軾(1037-1011年)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二月視察杭州屬縣,當時他自富陽經過新城(今富陽新登鎮)時,見春光爛漫而作此詩。這首七言律詩自成一幅春日的山水畫屏,令人神往。做為杭州的地方父母官,蘇軾無疑是懂得欣賞並享受當地風光的有情人。

詩的首聯,蘇軾以擬人法寫東風的動態。綿綿春雨多日不歇,詩人有事需要入山,正準備冒雨前行。不料天將大白之際,房簷下的積雨聲忽然止住了,天也放晴了。東風似乎知道詩人將要出行,於是很有默契的吹走了連綿多日的陰雨。其實只是詩人心情愉悅,乃特別覺得春風通曉人性。可見,蘇軾與景物之間彷若知音般契合。

頷聯敘寫遠景,但見遠處一座座峰巒,頂上飄浮著潔白的雲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絲綿帽子般;而紅日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頭,更好像一面黃澄澄的銅鑼懸掛著似的。兩句便把晴天雲朵的浮動以及初升旭日,描繪得神采煥發。

詩頸聯所寫的是近景,生動有致,更見風情。但見竹籬邊野桃花探頭探腦、笑意正濃;清澈沙溪邊的楊柳,雖無風仍兀自舞動著腰枝。大自然的景物被詩人如此賦予擬人的神態,一派嫵媚。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春色真使人目不暇給,一花一木皆生機盎然、殷勤好客。

因此,末聯裡,詩人一路行來,已為滿山美好春色而流連忘返,卻忽見西山幾戶人家正炊煙裊裊,燒飯做菜的農婦有的已提著飯籃,走向春耕處了呢。鄉野人家的美好生活,正是世間最快活的至樂。一路行來的蘇軾,心中滿是喜悅。

在此明媚春光中,明麗清新的色調使人充盈愉悅。在「東風知我欲山行」的多情中,適時的放晴,怎不使詩人喜出望外呢。所以,一路豐盈的春色,更烘托了詩人山行之樂。情景相生,正是人生至高之藝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