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錢的人,好像就顯得富富態態的,體體面面的,與眾不同。這也難怪,腰纏萬貫,富甲一方的人,在穿著上、態度上、排場上、口氣上,都有其特殊的表徵,加上講究飲食、注重保養、適時進補、養尊處優,不論在氣色、儀態、精神、舉止各方面,都顯得氣派十足,令人望之儼然,不敢小覷。
財富可以改變人生,包括生活方式、待人接物、興趣品味,甚至形像容貌、言談表情,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富態」,對一個富人,不管你怎麼看他,左看右看、前看後看,好像就是有那麼一副富態,不然,他怎麼會有那麼多財富?
在《面相學》中錄有一首〈富相詩〉,說得似乎煞有介事:
五官敦厚而豐頤,四瀆流通耳腹垂;聲帶鐘音甕裡響,一生富貴有根基。
鵝行鴨步背屏風,骨秀筋藏部位雄;形厚神安氣骨清,聲揚印闊土星盈。
倉庫豐隆目有威,精神磊落定家肥;凡在五行皆有錄,只宜豐滿不宜偏。
詩中所謂「四瀆」,乃是「耳為江、口為河、眼為淮、鼻為濟。」
在《麻衣相術》中指出,無論男女的富態,都要看面部三停是否均勻對稱,所謂三停,就是由額上髮際到眉毛叫上停;由眉毛到鼻準頭叫中停;由鼻孔到下巴叫下停。此外,還要耳朵厚長而緊貼在頭部,鼻頭大如懸膽、鼻翼飽滿均勻;鼻樑直挺:眼睛黑白分明,眸光逼人;唇紅齒白;聲如遠鐘;神態安詳。
從前老百姓生活困難,營養普遍不足,大多數人民都面有菜色,只有富貴人家,錦衣玉食,才會滿面紅光,大腹便便,兩相比較,差別甚大,所以一眼就可分出貧富,但是富者如果富而驕橫、富而奢侈、富而不仁、富而霸氣,那種態度,就不叫富態,而叫「負態」,因為在眾人眼裡,乃是有負大眾之人也。
我們看歷史上的著名富人:陶朱公用錢買不回兒子的命;石崇誇富護美,終於死在孫秀之手;鄧通鑄錢富甲天下,最後竟告餓死;沈萬三有聚寶盆,卻招來抄家滅族之禍;和珅富可敵國,最終被嘉慶君賜死獄中;胡雪巖紅頂商人江南首富,結果是家敗身亡……原因就在巨富容易使自己迷惘,財大氣粗,引人覬覦,結下梁子,招來橫禍。
《孟子》:「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意思是說富者好聚財,聚則不肯施;仁者好施財,施則不能聚,所以富者慳吝,貧者慷慨,因此富者下場總是較之貧者尤為不幸,是故諺云:「富不如貧」。
還有一說:即使富豪能夠有始有終,不被抄家滅族,但是富也過不了三代,從春秋戰國時代韓非子在其《五蠹》中就說:「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五子,大父未死,而有廿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意思是首富原有一百億的財產,一代一代分家下去,分到第五代,子孫是多了,可是財產每人只有四百萬了,那還能算是富人麼?因此孟子也說過:「君子之澤,五代而斬。」
這話乍聽有理,其實並不盡然,難道兒子孫子們都是坐著等分家產而不事生產麼?那麼多子孫總會有幾個是能賺錢的呀,關鍵就在於如果個個都是紈←子弟,仗財欺世,放蕩不羈,不要到五代,恐怕第三代第四代就把祖業揮霍淨盡了。
所以又有「富不過三代」之說,主要是三代之後,個個兒女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都是爹娘的珍珠寶貝,難免嬌生寵溺,不知錢是怎麼賺的,財是如何聚的,反正只知道家裡有的是錢,愛怎麼花就怎麼花,只出不進,揮霍無度,即便家有金山銀山,也經不起幾年挖掘。
可見財富是由善於理財又懂得勤儉的人累集起來的,憑能力、眼光和手段起家,跟什麼富態顯然沒有太大的關聯。當一個人有了財富,自然就有富態,但是,就怕兩點:一是財大氣粗、為富不仁;二是子孫不賢,傾家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