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宜 四川痲瘋兒的台灣媽媽

整理報導/編輯羅佑純 |2011.03.06
5322觀看次
字級

常有人用「手無縛雞之力」來形容瘦弱女子,可是外表瘦弱的女子,其實也有潛藏心中的強大母性力量。

曾被朋友形容為「標準都會女子」的台灣女子張平宜,一九九九年因採訪而踏入中國四川、雲南的痲瘋村,沒想到那次的採訪,竟是張平宜從都會女子,變成這群四川痲瘋兒口中的「台灣媽媽」的轉捩點。

十一年年來,她在台灣募款,在涼山構築「希望三部曲」,希望透過教育、改善生活習慣,使當地痲瘋兒有翻身的機會。

為採訪入痲瘋村

今年五十一歲的張平宜,是個美麗、熱情又固執的金牛座女人,出生於雲林斗六的公務人員家庭,自師大社教系畢業後曾在國中執教一年,然後轉戰新聞界,擁有百萬年薪、十二年《中國時報》記者資歷的她,曾得過吳舜文新聞採訪獎、新聞局金鼎獎,集所有光環於一身。

一九九九年,全台灣唯一收容痲瘋病人的樂生療養院,因為被台北捷運公司相中,要設為新莊機廠,但因其特有的時代背景、歷史建築,使得它拆遷與否的話題,在台灣談論的沸沸揚揚之際,主跑兩岸新聞的張平宜,接下報社給予的任務酖酖到中國採訪痲瘋村的現況。

張平宜本來以為中國痲瘋村也會像台灣樂生療養院一樣,以醫院的形式集中治療病人,他們的子女會被帶出來撫養,但是十二天的採訪行程中,她走過四川、雲南的六個痲瘋村,她看到許多缺手斷腳的老殘病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傷口的布都爛了,周圍都是蒼蠅,走過的地方都是血痕。

見到這種一輩子忘不掉的觸目驚心景象,她心想「我以後再也不要來這種地方了」,沒想到才剛發完豪語的她,卻在大營盤看到一群沒有穿衣服、身體髒兮兮的痲瘋兒,睜著咕嚕嚕大眼睛看著她時,她心軟了。

她知道這些痲瘋兒都是沒有戶口的「黑戶」,一輩子只能生活在痲瘋村裡,即使走出村子,也會被貼上「痲瘋鬼」的標籤,不被一般民眾所接受,加上黑戶身分不能接受教育、沒有社會補助,到頭來也只能窩在村裡跟著父母耕種。

「或許是母性本質使然,我沒有辦法幫日漸凋零的老人做什麼,但是我可以幫第二、第三代的痲瘋兒做點事,培養他們脫離痲瘋村、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當張平宜完成採訪工作後,決定再回到大營盤,透過教育方式,幫痲瘋兒脫貧。

母愛使然建校園

「冥冥中,人生會有很多意外。」重回大陸的張平宜,得知在四川彝族自治州的大營盤,有間專為痲瘋子女開設的小學,她心想「一九八六年興建的學校,至少還有點規模吧」,沒想到卻是橫跨四個年級的七十多位學生,都必須擠在兩間殘破教室上課,而那時,唯一的老師卻要下山去賣水果來掙錢,不敢置信的張平宜決定回台灣,為重建小學而募款。

二○○三年,張平宜決定辭掉記者工作,與好友一起成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透過義賣蠟燭、出書、參加攝影比賽、講演等方式,勸募到人民幣三百多萬(約新台幣一千三百五十萬元),她帶著這筆錢回到大營盤,把僅存的兩間破教室擴建為四間牢固的校舍,還增加活動室、操場、廚房和校醫室,儼然是一所小規模的學校。

硬體建築逐漸完成,可是當地缺水、缺電、缺師資,張平宜把以前跑新聞的爆發力、不屈不撓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她三不五時的找當地領導要資源,要不到時,就帶著村民去縣府靜坐抗議,甚至還曾經恐嚇領導「我要去告溫家寶」,嚇得領導馬上幫她解決困難,張平宜就這樣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一步步把大營盤小學建構完成。

擬定希望三部曲

在學校,張平宜不僅要孩子背《弟子規》,學習基本的禮貌和素養,更從洗臉、刷牙、洗澡開始,慢慢教會孩子如何「保持個人衛生」,甚至當孩子「消失」時,她還會像「惡婆娘」般的上門跟父母理論、搶孩子,有許多小孩因為來念書而改變命運,因此有來自五個鄰村、三十位小孩到痲瘋村的學校念書,原本一間快撐不下去的小學,如今成為有十二個公派老師、三百多個學生的正規小學。

大營盤小學畢業後,學生必須每天走三個半小時的路程,到山下的新民中學念書,因為往返時間多、加上要面對別人異樣眼光,許多學生開始「自動」休學,張平宜看在眼裡很心疼,決定為了他們,除了要繼續蓋國中,甚至要求在青島開工廠的弟弟,要給畢業生一個半工半讀的培訓機會,讓他們真的能「走入社會」。

此外,她也計畫在村裡闢建一處「希望學園」,讓其他無法走出村子的小孩,也能在二十畝的土地上種莊稼、養豬,就近在農場裡,學習自給自足。

從頭學起無怨悔

張平宜,原本是一個除了記者工作之外,不會算賬、不會做生意、不會做家務、也不需照顧孩子的醫生娘,為了這群遠在千里之外的痲瘋兒,年屆不惑的她,決定從頭學起。

現在的張平宜,一個人就能給學校幾百個孩子做飯,甚至還把台灣味的咖哩、燴飯與西式的蘋果派、披薩等食物帶到大營盤,先生驚訝她的變化,尤其是變得簡樸、能吃苦,所以先生很支持她長期往返兩地,而且她還會每年帶著兩個兒子來當義工,在愛自己的同時,也學習如何愛別人。

「我希望痲瘋村的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出大山的隔離,回到社會,結婚生子,過上自己的幸福生活,讓痲瘋村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為了這個夢想,張平宜希望趕緊籌募到人民幣五百萬的培育基金,「我知道這份工不會太快結束,但是我希望從這裡退休後,一定要會想把過去十幾年的歲月追回來,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過個人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