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黃西並非完全沒有挫折,他曾在一次中國媒體的訪問裡說:「表面上看我是成功的,其實大多數時候我是失敗的。不管你失敗多少次,大家都只知道你成功的一面。比如在美國拿博士的時候,前兩年特別賣力,沒休過周末,但是後來怎麼做都做不出來,當時都想放棄了。後來做脫口秀,失敗的時候也很多。記得二○○六年一次表演之前,有人告訴我『美國人對你的移民經歷不會感興趣,你的笑話不會有人看』。那時也想過放棄。後來仔細一想,如果現在放棄了,將來怎麼對我的小孩交代?說爸爸當年做到一半放棄了?這樣太沒面子了,就這樣堅持了下來。直到二○○九年上了賴特曼秀的節目,才算走出低谷。」
處女秀毫無反應
此外,他剛出道時以一位華裔的身分要求在俱樂部表演,也不是那麼容易,黃西說:「剛開始時俱樂部不想讓我上台,他們想賺錢,讓我帶幾個人來當觀眾,才可以上台。我在美國舉目無親,就在俱樂部門口拉住人就問:『想不想進去聽笑話?要來的話就說你是來看黃西的。』後來老闆看到這種情況,才允許我上台表演。」而他的第一次表演是二○○二年在美國的一個酒吧裡,上台僅五分鐘,黃西賣力地講,台下的觀眾卻沒任何反應,兀自喝酒看電視裡的體育賽事,他就這麼自言自語地完成了第一次登台。下台後一個美國觀眾跑來安慰他:「我覺得你講的還是挺有意思的,但我真的一句都聽不懂。」
後來黃西不斷琢磨,選擇在表演的段子裡加入自己的元素,帶有東北口音的英語也成了他的招牌,終於闖出一片天。
有人問黃西是怎麼融入美國社會的?黃西卻說:「這根本不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自得其樂就行。」
妻子是第一聽眾
對於從生化博士轉型成為喜劇演員,黃西非常感謝太太的支持,兩人一九九三年在北京認識,隔年結婚,妻子一路陪著黃西遠渡美國追尋夢想。成名前也曾拿太太當試驗品的黃西說,剛開始表演時,因為不知道自己寫的笑話好不好笑,因此先拿太太練習,「但是東西方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美國人的幽默風格不同,喜歡拿政治、日常生活的事情開玩笑」,為了能夠滿足東西方觀眾的口味,黃西也開始從生活邏輯裡發展屬於自己的風格,黃西說:「雖然語言不同,但是人的邏輯是一樣的,我喜歡人家從邏輯裡反應我的笑話」。
黃西說,在美國從事脫口秀的人,跟作家是差不多的,有些作家「呼」地就過了,有的作家也能寫一輩子。有些從事脫口秀的人都八十多歲了,上台依舊有人看;有些年輕人上台動作很多,聲音也很大,卻沒人看,每個人境界都不一樣。
至於有記者問他,對於放棄科學專業改從事演藝是否感到可惜,黃西說:「如果說可惜,那就是為什麼不早點投身脫口秀。」他說,科學能使人改變現狀,但幽默能讓人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