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國內面臨的缺工問題,製造業、服務業最近紛紛要求擴大或開放引進外勞,引起勞工團體的關切,要求不能傷害本國勞工的工作權,以維勞資和諧。政府號召「投資台灣」,若無法充裕供應足夠數量和素質的勞動力,必將流為口號空談;如能在引進外勞同時做好配套措施,促使本國勞工轉型升級,有能力擔任報酬和成就感更理想的職務,則不但無虞「飯碗被搶」,還可開創多贏格局。
今天台灣企業出走嚴重,癥結在於全球分工比較利益原則之下,國際買家到處尋覓物美價廉的供應商下訂單。台灣廠商雖然擁有優秀的整合製造能力,但是勞動力和土地價格很難和中國大陸、越南等新興國家地區競爭。在買家的要求下,台商被迫向外尋求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現象。因此,在商言商,開放引進低成本的外勞,配合價格適切的工業區土地,對於吸引台商「根留台灣」將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為鼓勵台商回流,政府去年開始實施「工業區土地租金○○六六八八方案」,滿足台商建廠的土地需求。後來又推出「二千億台商回台專案融資貸款」,幫助廠商資金融通。這兩大優惠方案相繼發功,加上中國大陸為抑制景氣過熱、持續採取宏觀調控措施,對台商的誘因大不如前,已使台商回流投資逐漸增溫。假若勞力短缺問題能一併克服,效果將更加顯著。
為解決國內缺工問題,政府已陸續開放三十三萬名外勞來台。不久前,針對金屬表面處理、印染、橡膠等十九項三K(辛苦、骯髒、危險)產業釋出第一波二萬名外勞,業者申請聘雇超過五萬名,大家搶破頭,顯示需求非常殷切。但企業依法聘雇外勞比例不能超過總員工數百分之十五,最後勞委會僅核出一萬二千多個名額。
在業界積極要求下,經濟部和勞委會又選定金屬製造(銅線)、機械設備製造修配等二十項「次辛苦產業」,作為第二波三K外勞核配對象,預計今年底前釋出七千五百七十五名外勞員額。
此外,勞委會也在缺工率上升、失業率下降和可促進本勞就業機會的三大前提下,積極研議開放企業引進夜班外勞的政策。倘若全年平均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四以下,將優先針對二十四小時輪班制的紡織染整、鍋爐或電宰業等傳統產業開放。
全國商業總會也以促進國內勞工升級、提升高素質婦女就業率,以及因應國內老幼照顧市場和觀光客倍增計畫需求等為由,向政府要求開放服務業引進藍、白領外勞。服務業占我國生產毛額(GDP)比重高達七成三,家家戶戶都有老人照護、家庭育幼需求,這股壓力方興未艾,將會愈來愈強。
為促進台灣經濟永續發展,落實投資台灣,擴大製造業、開放服務業引進外勞是在所難免趨勢,但不可忽視本國勞工的生存空間,除了企業聘雇外勞比率不能超過總員工數百分之十五、三K產業聘雇三名本勞始可搭配二名外勞等約束之外,應該積極訓練台灣勞工,提升技術和管理職能,俾能勝任附加價值更高的工作,才能再創台灣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