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混濁的水,靜放片時,就會有沉澱作用,汙濁下降,清水上浮。大自然中萬有萬物,亦皆類此。明人程豋吉編《幼學瓊林》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這上浮與下凝的過程中,必須經過一段由動而靜的時間,是故老子的《清靜經》云:「大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
由此推演,清與濁、靜與動、分與合、明與暗、成與敗、生與死等等,都有其因果的關係、必然的定律,殆無疑義。
所謂靜態,就是表面上靜謐的、不動的狀態。我們常用寧靜、安靜、寂靜、肅靜、沉靜、凝靜、清靜、嫻靜等詞來形容靜止的事物,但是這些靜,都是暫時的現象,人間沒有恆靜的事物,因為靜為動之基,動為靜之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久必動,動久必靜;內靜外動,外靜內動,人身如此,宇宙萬物皆如此。
人生往往是先動後靜,年輕氣壯,喜歡熱鬧愛動;盛年巔←,熱中應酬活動
;年老體衰,傾向孤寂愛靜。王維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就是動極而靜的現象。
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境才叫靜態?沒有人影、沒有動物、沒有車馬、沒有嘈雜就叫靜態嗎?柳宗元詩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樣的境界,算不算靜態?有人說還不算,那只是畫面上、表面上的靜寂。
錢鍾書說:「寂靜之幽深者,每得以聲音襯托,則愈加其靜。」那麼,柳宗元所描寫的江雪靜態,無聲無息,顯然還不夠幽深透徹;因此有人認為南朝梁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蟬噪和鳥鳴襯托出樹林和深山的幽境,才算真的幽靜。
晉人謝貞的〈春日閒居〉詩有「風定花猶落」句,風定是靜;花落是動,但是那動卻烘托了境界之靜。後來宋代王安石用王籍的那句「鳥鳴山更幽」對上「風靜花猶落」,眾皆稱妙,後句是靜中顯動,前句是動中托靜,想想那兩句詩的意境,的確是靜、幽得可愛。
靜是預備、是潛伏、是待命;動是發引、是操作、是運行,靜與動是表裡合一、首尾相接的,宇宙萬有都有動靜互嬗的規律,而人生自然也脫離不開這個軌道,在動靜遞換中度過,有人覺得靜多動少,就加強動感;有人覺得動多靜少,就設法定心靜修。
動功和靜功是相等重要的基本功夫,靜功為各派宗教所吸收,如醫家的吐納功法、道教的周天功法、佛教的禪定功法,儒家的寧靜功法,均以靜功讓整體功能活動達於協調平衡,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藉以健身治病。諸葛孔明則標榜「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為立身典範,認為「學須靜,非靜無以成學。」這是強調靜功的具體意見。
靜態與心態有密切的關聯,端看人心如何感應,如何調適,有人在嘈雜的氛圍中照樣埋頭理事,有條不紊;有人在幽靜的環境中悶得發慌,寂寞難挨。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曾提出「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的養生論,這種觀念一直嬗傳下來,多數都深信動靜之間,事涉養生,肌體不能過勞,心神不可妄動,要以「內靜制外動」,以「外靜拴內動」,這是「清靜養神、靜心養性」的基本原理。
俗言:「心靜自然涼」。能使事物不擾其心、聲色不亂其志,緊鎖心猿,牢拴意馬,所有動態皆可成為靜態,尤其是遇到焦躁不安、煩惱忿怒的事情時,更應該沉靜以對,才不會誤事。程明道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確是富有修持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