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喲!你的腳要抬高一點啦!」「唉喲!不是告訴你要早一點跳?」「唉喲!你不能等繩子到眼前了才跳呀!」「唉喲!你怎麼就是抓不到甩繩子的節奏啊?」「唉喲!……」一聲又一聲的「唉喲!」迴盪在中庭裡,我忍不住探頭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是一位瀕臨「抓狂」邊緣的父親正在教孩子跳繩。
隨著每一聲「唉喲!……」我看到那個小男生的肩膀總會不自主地瑟縮一下。可能是我駐足太久了吧,小男孩帶著受辱的眼神飄向了我。為了維持小男孩的尊嚴,我快步離開。
「你再不認真學,明天考試不及格,你就不要哭!」喔,原來是父親幫兒子臨陣磨槍呀,難怪氣氛這麼緊張!難怪小男生沒有放棄,繼續學習!耳旁父親一句一句愈來愈遠的鞭策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家長的疑問:「是不是我家的孩子特別笨,不然,為什麼他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母親說過一個故事給我聽:爸爸帶著孩子到海邊,正兀自陶醉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時,忽然聽到孩子驚嚇不已的哭聲,他趕忙轉身看看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卻只看到孩子一個人獨自站在沙灘上嚎啕大哭。帶著滿心的不解,爸爸蹲下來幫孩子擦眼淚,孩子撲進爸爸的懷中,喊著:「海好可怕!」聽了這話,爸爸更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他就著蹲姿,回身一看,哇!美麗的浪花怎麼變成一隻隻張牙舞爪的怪獸撲面而來?這下,爸爸總算是恍然大悟了,原來,高度不同,視野就不同。
這個故事可以解釋許多家長的疑惑:當我們用大人的角度去判斷事情的難易度時,就會對孩子的表現感到不滿。
曾幾何時,我們已經遺忘自己當初的笨拙,忘記我們的第一次,也忘記曾經存在於心中的恐懼;或許正因為謹記當年的教訓,我們誓言不讓孩子也遭遇我們經歷過的恥辱,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強,所以我們毫不懈怠的督促孩子學習,卻忘了孩子畢竟只是孩子,孩子的學習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愛心與鼓勵!
走了中庭一圈,我看到那個小男孩猶在燈下努力練習,雖然不是跳得很流暢,但也已經可以連續跳個十來下了。我在樹下對著小男孩喊:「哇,你學會了耶,再練習一下,你明天就可以考一百分囉!」小男孩對我笑了一下,眼神多了一分信心,更加認真地繼續練習。
不知道是我的鼓勵起了作用,還是小男孩故意表現給我看,好讓我知道他不是他父親口中的笨小孩,我聽到伴隨著跳繩敲打地板的聲響,從小男孩口中傳來了:「一、二、三……四十九、五十、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