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背部有個「膏肓穴」,位於心臟之下、橫隔膜之上;由於字形與「盲目」的「盲」字形相近,因此往往被誤用,請注意:「肓ㄏㄨㄤ」屬「月(肉)」部,「盲ㄇㄤˊ」屬「目」部,二字明顯不同!
成語「病入膏肓」源於《左傳‧成公十年》的一段典故,話說晉景公患了重病,遣人前往秦國求醫,秦桓公於是派醫緩來為景公治病。醫緩未到時,景公夢到疾病化為兩個童子,其中一個說:「醫緩醫術高超,恐怕會傷害我們,我們該往哪裡逃呢?」另一個回答說:「我們躲在肓之上,膏之下,艾灸和藥力都難抵達,即使有良醫,又能奈何我們?」經過醫緩的診斷,他為難地對景公說:「您的病已入膏肓,藥物也無濟於事了。」景公果然不治而亡。
後人於是用「病入膏肓」來代稱病重難治,或比喻事態已嚴重到無法挽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