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繞巡、醒龍蛇,
響過百姓家,月照至夜明。

「留仙居」沒有門鈴,但一路掛著的銅鑼常讓訪客還未爬上坡,就洩漏了來訪的風聲。
銅鑼主人吳宗霖師傅(右圖)在這烏來的半山腰上製銅鑼已經十多年了,假日遊客多時,這裡賣酒賣咖啡提供客人品飲山水;而平常日子,師傅則愛在庭內燒水煮茶,身旁貓狗相伴,閒來唱唱民間歌謠,有靈感時就創作銅雕,隨興之所至。
說到銅鑼,師傅說自己已做了超過二十六年,當初到還是女朋友的妻子家作客,看到老丈人的手藝很感興趣,便跟著學習,後來與妻子結婚後也就成了傳人。師傅說「一開始做的時候挫折感很大」,做銅鑼要邊敲邊試音,不是別人說說就可以學會的。當初跟在丈人身旁邊做邊摸索,現在也是讓兒子當自己的助手累積經驗,要是有人忽然說要學,師傅也不知該從何教起。

在台灣,製鑼的銅原本都從大陸唐山地區或爪哇一帶進口,直到政府遷台才改用本地產的原料,一般是用加了鋅的黃銅以及加了錫的青銅製鑼,黃銅鑼在常溫下就可以塑形。
「留仙居」內擺飾的銅鑼大大小小不等,師傅拿起鑼槌就朝著小鑼替我們奏了一段〈龍的傳人〉。曲罷,師傅向我們解說敲鑼的方式,鑼槌要敲在鑼上凸起的擊發點,也就是俗稱為「鑼臍」的地方,藉由敲擊震動內部的空氣,響遍整片鑼壁,才會發出如此大的聲音。外行者若不懂隨便敲打鑼壁,就會破壞鑼的音質。
師傅接著替我們示範製鑼的過程,先用特製圓規將鑼臍標好位置,再放上模子敲打出形狀及深度,之後才拿起鐵鎚在臍周敲打出深淺不一的凹洞,用以調整鑼的音色,師傅邊打邊聽,直到打出好聽的音色才停手。鑼的大小、厚薄、深淺都會影響發出的音調,但每一塊銅打出的鑼聲都不同,通常買家並不會刻意挑選鑼的音調,但會十分重視鑼的音色,而一面鑼能表現出多完美的音色,完全要靠師傅個人的修為。
不同音色的鑼可在戲曲中營造輕重緩急的不同氛圍,迎神廟會中報馬仔身上的叫鑼、擔當衝鋒的弟子鑼或風鑼,更是與其他陣頭樂器一同漂亮地幫神明開路,因此在布袋戲班、北管樂曲、廟會陣頭裡銅鑼是很常見的樂器。
以前陣頭的鑼都會比大、比多、比新,現在沒有這種觀念了。一面銅鑼被伯樂買下後,幾乎是到無可修復才會更換,因此師傅收到修補銅鑼的邀約,比製作新銅鑼的機會大得多了。
「我從過年到現在都還沒做出一面鑼呢。」師傅一語道破此行業面臨的困境,笑著說製鑼業簡直是坐著等死的黃昏產業了。即使師傅以賣酒及野菜料理為副業,還是不免要常常出外擺攤,甚至向朋友借錢買材料。
笑著與我們喝茶的師傅似乎看得很開了,他不時與在茶桌對坐著的訪客分享製銅鑼的經驗以及人生觀。師傅因為怕打鑼的噪音引來抗議而一直待在「留仙居」,過著像是隱居仙人的生活,但當他分享製鑼經驗提到一句「製鑼師最終的本分就是讓每塊銅鑼的聲音發揮得淋漓盡致」時,眼底的火花,或許連神仙都不禁莞爾,「留仙」之所以是「留仙」,畢竟是因為還有所堅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