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宇宙,萬有事物都在變動之中。
也許,我們肉眼看不到在動,但是實際上都在動,主要是萬有引力互相吸引拉扯住了。不論是外表或是內在,都是在動態中保持靜態,生物學稱之為「動態平衡」,指對細胞、機體,或生態系統內部變化的調控,它會通過一系列能使系統各個部分維持相互協調的機制。
宇宙萬物包括個人身體,也都在動態平衡的狀況下保持一個系統的平靜。就拿我們的身體來說,體內血液在流動、細胞在裂動、心臟在跳動、腸胃在蠕動、肺腑在翕動、手足在舉動、眼珠在轉動、嘴巴在張動,即便人體在睡覺,看似不動,其實處處仍然都還在動,只是有些動是看得見,有些是微細到看不見的,如果真的都不動了,那才糟糕呢!
我們常說「活動」,也就是「想活就要動;要動才能活。」個人的動態,要分成兩部分來說,一是體動,也就是行動、運動;二是神動,也就是腦動、心動。
在體動方面,行動是日常起居作息、工作學習的動態,這與有計畫、有規則、定時定量操作四肢的運動有所差別。
每日買菜逛街、吃喝拉撒、上班下課、清潔掃地雖然都是動態,但是並不能取代運動,而體操、打拳、豋山、打球、游泳、跑步、甩手、散步才是運動。
人到老年,動態減緩,如果整天呆坐或高臥,成為「不動明王」,就會提前老化,勢須以運動補充日常行動之不足,平衡自己的精力和環境,加強生活動態;而青少年平常動態頻率就很高,整天跑跑跳跳、吵吵鬧鬧,就毋須加強運動的問題。
反倒是有些兒童的動態超越常態,醫學上稱之為「過動兒」,這種孩子只要睡醒睜開眼睛,就開始盲動:坐立不安、手忙腳亂、奔跑攀爬、跌撞翻滾、喋喋不休、爭吵打架、情緒衝動、不能專心、溝通困難、課業很差,唯一的優點只是喜歡勞動服務、樂於助人。如有這種孩子,打罵無效,應該去請醫師診斷。
至於所謂神動,也就是動心、動腦,這種動態是看不見的,當神動成態之後,就透過大腦神經中樞發號司令,指揮身體行動,所以說神動實在就是動態之源,神不動則不會有身體的動態。
人有時對動態的感受是很遲緩的,譬如地球一直不停地轉動,人們卻毫無感覺,但有時的反應卻非常敏感,譬如乘船出海,乘客感到船身晃動而暈船,等到棄船上岸,腦中竟然持續感到大地仍在搖晃,好像還在船上,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消除;甚至有些人睡在彈簧床上也會「暈床」,起床後頭暈目眩,這就是動態殘留的意識猶在腦中作祟。
梁元帝詩云「不疑行舫往,唯看遠樹來。」庾肩吾也有詩云:「只認己身性,翻疑彼岸移。」這是詩人在乘船時的動態感覺,是船往、樹來、身往、岸移……小時候在夜裡看月,覺得月亮會跟著人走、跟著跑,這都是動態的心理感覺。
人身是個有機體,生理要保持動態,如果不動,身子就會不健康;人心不是物質,它是靜的、空寂靈明,不能一直動,心動不止就不健康,所以養身要動,養心要靜,心沉靜下來就不會胡思亂想,才能智慧清明。
站在人生的立場來看,應該是君子以自強不息,不但身體要動,心惱也要動,多思考、多動腦筋,在沉靜清明之下維持動態,發揮創意,才有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