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有些保母、父母因經濟壓力大等因素,受不了嬰兒哭鬧而導致嬰幼兒受傷、致死事件時有所聞。馬偕醫院小兒科部資深主治醫師李宏昌表示,嬰幼兒哭鬧可從身體語言觀察,例如想喝奶時嘴巴會有吸奶嘴型,若排除所有原因仍哭鬧,應送醫檢查。
李宏昌表示,二、三歲以上幼兒哭鬧主要是鬧情緒,但只要父母親安撫、轉移注意力,多半可舒緩他們的情緒。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哭鬧不休,其實照顧者可從嬰幼兒身體語言歸納出原因,例如上大號時臉部會漲紅甚至皺眉;尿布溼時腳會伸展伸直。
開業小兒科診所院長周怡宏表示,不少保母、父母一聽到嬰幼兒哭鬧,就會抱著孩子搖晃,希望安撫情緒;但是周怡宏說,若大人情緒也不好,很容易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愈搖愈哭,大人情緒愈糟,最後出現暴力行為。
周怡宏說,要引開嬰幼兒注意力,安撫情緒有很多方法,不一定是搖、晃、拍,他建議可以利用聲音、玩具視覺吸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他提醒當大人情緒也受到孩子哭鬧影響時,最好把孩子先交給可以信賴的人協助照顧,避免因一時情緒不穩,引發無法彌補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