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邵琪偉四處參訪、拼觀光時,中國自身也積極透過「申請聯合國世界非物質遺產」(簡稱申遺)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中國的文化底蘊」,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人,前來觀光。
田青指出,現在中國已有昆曲、古琴藝術等有二十六個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還有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三項被列入聯合國極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在積極推動申遺工作的幕後推手,就是酖酖田青。
音樂學家出身
田青於一九四八年出生,文革中拿到高中學歷,畢業後先在黑龍江農村插隊務農五年,一九七三年考入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四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一九八一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音樂系,一九八四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院工作。
他是中國知名音樂學家,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音樂年鑑》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成員。
由於田青長期從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及創作、評論,致力於佛教音樂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多次組織、率領中國佛教樂團出國訪問,主辦國際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多次應邀在國際著名學府講學。近年來關注民族音樂現狀,其音樂評論在大陸音樂界、民眾中很大的影響。
田青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台灣佛光大學客座教授、中華佛教音樂團藝術總監、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審小組成員。
此外,他亦兼寫隨筆、散文及影視劇本。發表學術著作、論文約一百萬字,主編專業書籍約九百萬字,文學創作及音樂評論三十萬字。
為了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青藉著全國政協委員的身分,二○○九年在「兩會」(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提交《建議「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議「學校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課程」》等提案。
掀起中國申遺風
二十多年前,田青為了研究音樂,而開始深入了解樂曲背後的文化意涵,「沒想到這一頭栽進去,就讓我無法自拔。」愈了解這些樂曲文化,田青不只一次升起「想保護它們,並把它們的美,宣傳給更多人知道」的念頭。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樂曲文化,田青決定透過申遺的方式,讓這些珍貴文化留存在聯合國的資料裡,對這些特殊文化有興趣者,不但多了一個認識的管道,也可督促政府當局與人民,重視這些弱勢文化。
田青表示,中國自二○○○年開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昆曲名列第一位。
「可是即使如此,中國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在田青十年來領頭努力下,中國現在是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最多的國家。